二、原因分析

二、原因分析

1.现今我国国情的需要

21世纪,教育将必然成为最大的支柱和基础产业,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形式,信息化学习也将得到最大的发展。众所周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城镇与农村存在较大差异,教育资源的分配在某些方面存在巨大的不均衡性。然而网络教学恰巧能够弥补这一缺口。它能够不被时间、空间、教育资源所限制,可以整合全社会的教育资源,被身处不同地域的学习者使用(邓根生,2004)。同时,近年来我国的电子信息事业发展迅速,也为信息化学习的推广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所以说,在21世纪,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将逐步被信息化学习所替代。这是一场在教育领域发起的新的革命。

2.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如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即是信息化。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人们必须走向终身学习,而非一次性的学习。因此信息化学习为教育迈出校园、走向社会,给予了强而有力的支持,提升了学习生活化、教育社会化的可能性。信息化形成的学习氛围,将会形成没有围墙的校园,成为社会生活中的有机构成部分(王翎,2006)。

3.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伴随信息技术同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功能也从演示、交流最后变为协助学生认知的高级学习工具。“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新课标的这一要求,恰恰能够通过信息化提供的交互性学习环境来实现(高令峰,2006)。这是因为信息化教育能让学生依照自身的学习基础和学习兴趣来确定自己需要,且符合自身水平的学习内容。学生可以在交互式教学环境中加强自主学习的可能,不再盲目听从老师布置的教学任务,能够拥有自己的判断与认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信息化提供的课程知识,可以确保它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使知识不断推陈出新,更加丰富。

4.学生自身个性发展的需求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革,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要求问题解决的结果统一化,达到“殊途同归”之效,使教学出现一种“表面达成”现象,这就严重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在儿童的智力活动中,对于所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可能存在差异——“最近发展区”,教学过程就是不断地把学生由一个发展水平引向另一个更新、更高的发展水平。然而,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智力。因此,教学中对于不同的学生应该创设不同的“最近发展区”,不能千篇一律。而信息时代所推行的信息化学习则使这种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教师可通过网络教育平台发布教学课件、教学内容、问题探究等相关的教学信息,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虚拟校园”(黄翠银,2011)。学生在信息化的环境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