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刘道玉.论学习的本质特征与目的[J].中国教育科学,2017(2),29-39.

[2]李红.论学习活动的本质[J].心理学探新,1999(1),36.

[3]贾林祥.一种新的学习和记忆理论:联结主义论学习和记忆[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6),10-12.

[4]赵鸣九.学习的实质与学习的理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1),92.

[5]苏兴仁,周兴维.学习的本质:教育学的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1),215-217.

[6]莫雷.西方两大派别学习理论发展过程的系统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03-110.

[7]何向阳.也论学习的本质[J].当代教育论坛,2006(5),33-34.

[8]王亚飞,苏若霞.新课程下农村小学生学习心理的发展变化分析及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1),60-61.

[9]杨继平,高玲.小学生学习心理与师生关系的现状调查研究[J].教育研究,2005(1),64-68.

[10]钟启泉.学习环境设计:框架与课题[J].教育研究,2015(1),113-121.

[11]塔卫刚.学习科学视野下学习环境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8(6),5-10.

[12]陈京军,吴鹏,刘华山.初中生数学成绩、数学学业能力自我概念与数学学业情绪的关系[J].心理科学,2014(2),368-372.

[13]高明.学业情绪在大学适应与学习倦怠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3),537-539.

[14]杜驰.笛卡尔理性主义知识观探析——基于方法论的视角[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2-55.

[15]燕良轼.传统知识观解构与生命知识观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5(7),17-22.

[16]张莹.论笛卡尔对知识之确定性的寻求[J].学理论,2012(15),7-8.

[17]成智荣.试论笛卡尔方法的演变及其意义[J].理论观察,2009(3),49-50.

[18]王姝.论莱布尼茨的天赋观念——对大理石花纹假说中合理性的探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5),60-61.

[19]王玉英.跨越理性主义的羁绊推动教育主体性发展[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38-140.

[20]李楠.对理性教育的重新认识[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7),49-51.

[21]冯晓明.简述近代英国经验主义发展及对哲学发展的影响[J].昆明民族干部学院学报,2015(6),63-64.

[22]焦秋生,宋德香.经验主义课程观的价值与荒谬性的思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150-153.

[23]肖静芬.经验主义与要素主义课程知识观的比较——兼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48-51.

[24]于元芳,冯晶.应用语言学理论研究发展趋向[J].大连大学学报,2008(4),53-55.

[25]杰罗姆·布鲁纳,邵瑞珍.结构的重要性[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6(4),46-48.

[26]张建伟,陈琦.从认知主义到建构主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75-82.

[27]雷菁.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前沿,2017(12),54-57.

[28]沈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革新[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2),97-100.

[29]高文.建构主义研究的哲学与心理学基础[J].全球教育展望,2001(3),3-9.

[30]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5),17-22.

[31]董大敏.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当代社会德育意义[J].理论界,2007(4),90-91.

[32]任朝霞,陈萍.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5),138-140.

[33]刘后伟.学习态度的改变及分析[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39-44.

[34]曾荣侠.论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教育价值[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3),100-102.

[35]段作章,田业茹.学习兴趣的发生学探析[J].教育科学,2012(3),33-37.

[36]涂阳军.论学习兴趣的养成:对西方近二十年来学习兴趣研究的反思[J].江苏高教,2013(1),38-40.

[37]王见明.归因理论与成就动机的激发[J].晋中学院学报,2005(2),77-80.

[38]韩仁生.归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4),4-7.

[39]崔雪茹.合理利己主义辩难[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7-73.

[40]李崇亮,张灏.意图性判断的观察者和行为者偏差[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10),114-116.

[41]夏勉,江光荣.个人责任归因对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2),217-222.

[42]曹光荣.关于当代大学生认识自我与做人成才的现实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4(4),130-132.

[43]莫坚义,罗国斌.培养正确的自我意识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S1),267-268.

[44]刘倩.“换位思考”在教育中的运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8(24),256-257.

[45]曹蓉,刘鹏.目标设置对工作记忆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11(2),332-336.

[46]李静,卢家楣.不同情绪调节方式对记忆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7(6),1084-1092.

[47]陈亚林,刘昌.有关工作记忆的压力下“Choking”[J].心理科学进展,2009(4),691-698.

[48]张钦,王岩,罗峥,陈静.记忆活动中情绪调节的效果和认知神经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1(9),1259-1266.

[49]楼玮群,齐铱.高中生压力源与心理健康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0(2),156-159.

[50]李文道,钮丽丽,邹泓.中学生压力生活事件、人格特点对压力应对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4),8-13.

[51]牟翔宇,张浩,刘紫阳,魏盛,郭慧英,乔明琦.负性情绪对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J].医学综述,2017(24),4858-4862.

[52]谢婷婷,王伟.记忆品质和情绪品质关系的实验研究[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134-138.

[53]李皖,范星冉,李相儒.联想记忆法改善学生记忆能力的实证研究[J].学理论,2013(5),196-197.

[54]张小聪,邹吉林,董云英,张环,周仁来.测验压力对高考试焦虑大学生工作记忆容量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5(4),635-638.

[55]董奇.论元认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1),68-74.

[56]王生虎,贺艳丽.试论运用元认知理论提高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6(1),75-77.

[57]赵玉青,苗玉辉.培养元认知水平提高学生学习能力[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6),102-103.

[58]杨小虎,张文鹏.元认知与外语阅读理解[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151-156.

[59]汪玲,方平,郭德俊.元认知的性质、结构与评定方法[J].心理学动态,1999(1),6-11.

[60]贾绪计,余嘉元.问题解决中的元认知及其培养[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2),85-87.

[61]包秋玲.学生抗挫能力的现状和对策[J].新课程(小学),2008(8),43-44.

[62]李文剑.开放学习者的特征研究[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94-98.

[63]樊刚灵.中学生考试焦虑的成因分析及对策探究[J].教育革新,2013(7),14.

[64]钱雅琴,李育辉,张建新.中学生自我评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48-50.

[65]凌生.发掘潜力摆脱阴影——初中“问题学生”自卑心理的分析与教育对策[J].当代青年研究,2005(5),36-38.

[66]马军.创设问题情境学习快乐数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8(7),52-53.

[67]郭玲琴.和谐课堂快乐数学[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9),108.

[68]李静.指向自我调节学习的学生自我评价研究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2018(8),48-58.

[69]宁艳玲.本科生学习成绩与性格类型和智力水平相关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9(17),2138-2140.

[70]刘建进.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视角下学习成就感的实现方式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4(20),118-120.

[71]蔡娟娥.学生数学学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14),79-80.

[72]叶一舵.学会正确地自我评价——做自己的心理调节师[J].新教师,2016(6),78-79.

[73]封洪敏.大学生嫉妒心理研究综述[J].教育教学论坛,2014(14),64-65.

[74]逄晓鸣,汪玲,肖凤秋,齐博.反事实思维与后悔的关系:调节模式的调节作用[J].心理科学,2012(5),1137-1143.

[75]杨志刚,王红怡.学习拖延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79-82.

[76]康婧,章军建.拖沓心理与大五人格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0),958-960.

[77]冯立新.执行力也有层次之分[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7(3),49.

[78]李光炎.执行与执行力[J].领导科学,2006(24),32-33.

[79]马明胜.拖沓习惯实证研究的回顾[J].中国临床康复,2005(24),134-135.

[80]张仲明,李红.学习能力理论研究述评[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136-139.

[81]张乐群.提高耐挫能力追求成功人生[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3),69-71.

[82]周银红.认知平衡:大学新生挫折承受力的建构基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47-149.

[83]陈晓荆.挫折承受力与个体心理因素的关系[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3),5-7.

[84]李梅云.论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8),104-106.

[85]王博.正确的思想意识决定正确的自我认知[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30),48-49.

[86]熊兰,吕厚余,侯世英.在课件制作中体现CAI与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互补[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0(3),86-87.

[87]张晓东.基于信息化学习方式的学习资源开发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5(36),30-32.

[88]王菡,李长齐.信息化学习环境的内容研究与分析[J].科技展望,2015(26),296.

[89]胡元华.增强家庭教育意识转变家庭教育方法[J].贵州教育,2006(5),22.

[90]李一安.家庭教育科学方法浅谈[J].科技信息,2009(22),44.

[91]段成荣,吕利丹,王宗萍.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3),13-29.

[92]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新时期家庭教育的特点、理念、方法研究》课题组.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J].人民教育,2012(1),6-11.

[93]王茹.中学生厌学成因透析及对策[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7(5),58-60.

[94]傅安球,聂晶,李艳平,金蓓蓓,崔君红.中学生厌学心理及其干预与学习效率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2(1),22-23.

[95]滕文荣.中学生厌学情绪的分析与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S2),195-198.

[96]任春华,桑青松.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因素及其培养途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1),95-97.

[97]黄希庭,张志杰.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1(4),338-343.

[98]郭志宏.教学中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策略初探[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2),19-20.

[99]王文钰.教学中学习迁移策略的初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1),258-259.

[100]田学红.基于知识基础上的迁移研究新进展[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5-9.

[101]俞瑞康.不同思维类型学生的心理特征俞引导[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4(3),43-47.

[102]高鹰.高等数学教学中的迁移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5(11),186-187.

[103]杜荣.英语专业二外俄语学习中迁移策略的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1(4),60-63.

[104]张艳芬.学习迁移的分析[J].河北职工大学学报,2002(3),55-56.

[105]张庆林,杨东.论策略性知识向思维能力转换的机制与措施[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10-15.

[106]赵义泉,刘晓明,张向葵.策略性知识: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J].现代教育科学,2003(7),10-13.

[107]黄勇.学法指导的危机与学习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5(5),58-61.

[108]王静.信息技术环境下影响学习效率的几个因素[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9),43-44.

[109]张乐.学生课堂学习行为的发生学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5.

[110]金铎.学习不良初中生认知、归因、行为策略及情绪的特点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04.

[111]车丽萍.记忆术——科学的记忆方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112]吴军.中学生厌学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江苏:苏州大学,2007.

[113]严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活动设计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1.

[114]吴晓丹.初中生工作记忆广度、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成绩的关系[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3.

[115]蔡桂芬.初中生厌学原因的分析及矫治对策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07.

[116]章唯.小学生厌学现状及箱庭疗法干预的研究[D].江苏:扬州大学,2014.

[117]侯芳.高中生厌学的表现、原因及其对策[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118]钱泞泞.高中生考试焦虑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119]胡威.高中生情绪智力、成就动机与考试焦虑的关系[D].河南:河南大学,2011.

[120]姚荣.高中生人格特质、成就目标、应对方式与考试焦虑的关系[D].山东:济南大学,2010.

[121]鄂园圆.元认知干预技术与系统脱敏疗法治疗考试焦虑方面的差异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1.

[122]梁净.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弹性与考试焦虑的关系[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14.

[123]张卓尔.中学生心理弹性对学习倦怠的影响——以积极情绪为中介[D].湖南:湖南科技大学,2016.

[124]刘佳.中学生的自卑心理对其社会退缩的影响研究[D].山西:山西大学,2012.

[125]丁维华.团体辅导对初中生自卑心理的干预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4.

[126]田毅.性格优势力量: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缓解效应研究[D].陕西:西安石油大学,2018.

[127]张建育.大学生的嫉妒心理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04.

[128]孙士梅.青少年学业情绪发展特点及其与自我调节学习的关系[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06.

[129]乔琨.反事实思维、成就动机和拖延的关系[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130]陈保华.大学生学习拖延初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131]吴萍萍.高中生学习心理压力的现状,成因及对策[D].江苏:苏州大学,2009.

[132]耿静.中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教学实验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1.

[133]栾国霞.中学生时间管理倾向、成就动机、自我效能与成就归因对学业成就的影响[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07.

[134]郭晗.现代儿童认知发展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4.

[135]肖鹰翼.中小学生学校学习决策权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136]杨鑫芳.元认知理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山东:鲁东大学,2012.

[137]王舒琳.基于新课程标准下对初中数学学习策略的调查及教学指导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3.

[138]刘晴.基于语块理论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策略研究[D].湖南:湖南科技大学,2017.

[139]陈立.皮亚杰、维果茨基对建构学习观的贡献[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0.

[140]魏萍.维果斯基与凯利人格建构思想的比较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3.

[141]姚梅林.学习心理学学习与行为的基本规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42]韦洪涛,艾振刚.学习心理学[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143]陈瑜.青少年学习与调试[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3.

[144]王希华.现代学习理论评析[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145]蔡胜铁,郭震著.新学习概论[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146]张庆林.最优学习方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47]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48]希尔贝克,伊耶.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149]笛卡尔.谈谈方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1.

[150]莫雷.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5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52]张传开.西方哲学通论.上卷,西方哲学史[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153]周晓亮.西方哲学史:学术版.第四卷,近代: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英国哲学[M].人民出版社,2011.

[154]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理论与流派[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55]吴增强.学习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156]章永生,刘文修,金一鸣.中国当代教育理论丛书—教育心理学[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12.

[157]杨韶刚.人性的彰显——人本主义心理学[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

[158]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159]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60]车博文.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161]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16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163]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64]陈光磊,刘健,辛勇.学校心理辅导[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

[165]陈理宣.教育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66]罗东明.心理学[M].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

[167]韦纳著,林钟敏译.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

[168]叶秀山,王树人,周晓亮.近代: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英国哲学[M].江苏:凤凰出版社,2004.

[169]费莱威尔.认知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译版),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