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型案例

一、典型案例

小明是某中学一年级学生,今年他的成绩一直不理想,每次考试总是不能拿到好分数,甚至有些落后,其父母和老师百思不得其解。小明在小学时一直是三好学生,各个方面都非常优秀,也非常用功,经常在晚上还在挑灯夜读,进入中学后,他的学习态度也得到了各个任课老师的认可。照理说,小明应该是可以获得优秀成绩的,但是升入中学后小明的成绩却一直处于中游甚至是落后水平。小明对此很焦虑,然而小明自我感觉对老师上课所讲的问题都掌握了,并且自己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课后及时巩固,但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不会积极地和老师沟通(学习指导的欠缺)。和其他同学不一样的是,小明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学习新知识很吃力,做大量的练习题也总是不能很好地提高成绩,对于一些新题型总是感觉无法理解题目的含义(概括能力不足),还总用固定的思维进行思考(思维方式固化)。针对这种情况,老师们分析小明的平时作业和考试卷子时发现,小明对老师上课时讲的问题掌握良好,但是在考试时遇见相近的问题时却不能很好地解决,并且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也不能很好地将先前学过的知识运用起来,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关系转换能力不强),导致小明一遇见比较灵活的问题时就不能解决问题了。由于这种现象,小明一直难以获得好成绩。

在心理学中,学习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方式对其他学习方式的影响,指在某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和态度对其他情境中技能知识和态度的影响。如若没有良好的学习迁移策略就会严重影响学习迁移的发生(郭志宏,2005年)。概括能力不足、联系意识不强、迁移知识匮乏、思维方式固化、缺少实践、学习心向缺乏等都是造成学习迁移策略缺乏的原因。

在学习心理中,“迁移效应”指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影响。包括:正效应、负效应和零效应。正效应指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具有促进作用。负效应指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产生了阻碍和干扰。零效应指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没有任何影响。

对迁移效应的解释有几种观点:1.形式训练说:该理论推测,学习会使心理官能得以训练,如果训练得当,心理官能会使其他学习变得更加容易。学习迁移是心理官能的发展结果。2.共同要素说:桑代克和伍德沃斯的观点是,当产生学习迁移效应时,就意味着两种学习之间有共同要素。3.概括化说:C.H.贾德经过实验,否定了共同要素说。在1908年提出他自己的迁移理论。他提出,学习者对他已经学习到的知识经验的概括,才是学习迁移效应的关键。概括能力与迁移效益成正比。4.学习定势说:该迁移理论由苏联定势心理学派提出。学习定势是一种经验活动,它是活动选择方面具有的一种天然的倾向。学习定势,对学习迁移具有重大影响作用。

本案例中,小明小升初后学习成绩退步,但是他的学习态度认真,学习方法和习惯良好,即有良好学习心向。尽管如此,他的学习成绩还是处于中等水平,无法进一步地提高。虽然小明在课堂上对老师上课时讲的问题掌握良好,但是在考试时遇见类似问题时却不能很好地解决,并且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也不能很好地将先前学过的知识运用起来,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即在知识的迁移方面表现欠佳,即不具有良好的学习迁移策略,导致小明一遇见比较灵活的问题时就不能解决问题了。由于这种问题,小明一直难以获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