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型案例
陈某是某中学一年级学生,存在严重偏科现象,语文成绩非常好,数学成绩却常在及格边缘徘徊。从小学步入初中,陈某写数学作业时很吃力,特别是应用题做起来尤其费劲。尽管数学老师基本上每天都会找一个特定的时间来帮他补习,然而一些题目即使做过了好几遍,过几天遇到类似的题型他仍然不会。每次妈妈接他放学回家,走进教室对着陈某总是说几句难听的话:“你是怎么搞的,这么笨!为什么总是学不会,你还想不想继续学下去了?如果不想学习那你直接回家吧”。“数学差”这三个字像一个重重的包袱压着陈某,以至于他的语文分数也急剧下滑,月考从120多分降到刚好及格的程度(多次失败体验,自信心不足)。语文单元测试的时候,陈某神色慌张,满头大汗,手脚发抖,紧张地盯着老师(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考试已经开始很长时间了,可是他仍然一个字都没写,他心里想着这次自己在班级里的成绩又要垫底了。陈某现在在课堂上不敢发言,缺乏自信心,上课总是走神。数学老师经常跟班主任反映陈某成绩很差,不仅在考试中,就连在课堂上他的表现也越来越差,就更别说他的作业了,原来是少做,现在甚至到了不做的地步(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班主任针对陈某的学习情况与其父亲展开一次交谈,谈话过程中,陈某一直躲在父亲身后,畏畏缩缩,不敢抬头。第二天语文期中考试时,陈某竟然不见了,终于找到陈某后问他原因时,他犹豫了很久才说出原因:“我很害怕考试,一看见试卷我就难受”(认知不当)。尽管班主任和数学老师对陈某进行了思想教育和文化知识的指导,但他就是油盐不进,无法开窍。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退缩行为的概念。一种是从外在行为表现的角度来阐释,退缩行为指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外显出来的脱离同伴、长期独处等一系列行为。如我国学者郭念锋等人认为,退缩行为通常指一种回避性的行为方式,即当个体处于某种挫折、紧张的状态或情境中时,他所采取的回避性行为,用以达到缓解紧张焦虑、维护自身安全与自尊的心理需求的目的。另一种是从内在心理的角度来理解退缩行为——个体为缓解自身紧张心理而作出某种反应的可能性,即个体遭遇某种挫折情境而产生的使自身从中逃离出来的策略或潜意识需求。如我国学者郭洪芹认为,退缩是人们一种潜意识需求,是当个体预期到不利情境时,为减少或消除不利情境带来的焦虑和紧张情绪,回避或逃离特定集体或环境的需求。
退缩行为具体表现为心理上自卑羞怯、胆小懦弱、过分敏感好猜疑,常过度紧张,焦虑不安;行为上沉默寡言、自我封闭、孤僻不合群、害怕竞争考试等。学习退缩是退缩行为的一种典型表现,当学生长时间在学习和生活上表现欠佳,并伴随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和恐惧情绪,为了减少或消除此类消极情绪所造成的沮丧、颓废等心理压抑,学生将会表现出退缩、躲避、迂回等行为,即学习退缩。学生中学习退缩行为的主要表现是:在学习中表现出胆小怯懦,缺少自信,羞怯自卑,课堂上经常发呆、不积极回答问题;生活中不敢与别人进行过多的交流和学习,表现出不合群的行为;参加活动时自我封闭,显得过度胆小;经常觉得自己压力很大,过度紧张不安,胆小退怯。如果这种消极情绪体验进一步主导学生的行为过程,便会由此诱发一系列恶性循环。
案例中的陈某就属于上述情况,由于受外界因素的不良影响(例如受同班同学、家长和老师等人不公平的对待)所产生的“自强化”作用,陈某有了学习退缩行为,内心羞怯自卑,不敢发言,缺乏自信,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开始害怕考试甚至逃避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