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原因分析

二、原因分析

1.注意广度不够

注意的广度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住对象的数量,是注意的重要特征之一。注意广度的大小可以反映出一个学生注意知觉的范围。一般来说,在单位时间内注意广度越大,知觉的对象就越多。相反,注意广度越小,知觉的对象也越少。有效的注意广度对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注意广度的扩大,有助于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输入更多的信息,提高学习效率,使人能够更好地适应周围世界。影响学生注意广度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的注意广度受注意内容的复杂性影响。如果学生的学习任务活动太过于复杂,需要关注更多细节时,就会使注意的广度相应缩小。同时,对于完成较难的学习任务,个体熟悉度不高,经验不足,整体知觉能力变弱,此时也会引起注意的广度变小。另一方面,注意的广度受学生的生理年龄制约,一般来说4-7岁儿童注意广度在4-6个点,7-11岁儿童注意广度一般在6-8个点,11-14岁儿童的注意广度发展极其缓慢。案例中,小郑的注意广度明显不够,范围较小,不能集中注意于应该学习的内容。研究表明,注意广度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年级有关,低年级的学生更偏向选择使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而不是学习相对枯燥的知识。

2.注意缺乏稳定

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保持在某一事物或某种活动上的长时间关注,稳定在需要关注的对象上。需要说明的是,注意的稳定是指注意活动总的指向不变,即注意的目的不变,而不是简单的注意内容不变。例如,学生听课时,既要看教科书、看实验演示、板书,又要听教师讲述,还要记笔记等。由于这些活动都服从于听课这一项总任务,它们属于在注意稳定性范围之内的注意转移。与其不同的是,案例中的小郑注意力的稳定性较差,无法专注在自己的作业上,如在做作业的时候不能安心,而是始终牵挂电视、手机等娱乐产品。正是这种不稳定性,导致小郑的学习效率低下,成绩很不理想。

3.注意过度分散

注意的分散是注意力远离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过去的现象。注意的分散是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状态。这是作为青少年学习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不良心理现象。学生出现注意分散的原因很多:例如,生理因素。孩子睡眠不足或者身体不适,如温度较高的炎热的夏季或生病等等,这些都会引起学生焦躁不安的情绪,从而导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案例中的小郑喜爱熬夜看电视,这样睡眠不足势必影响第二天的学习效率。现在大部分的学生都属于“夜猫型”,喜欢白天睡觉,晚上学习,这样的学习效率不仅很低,还让身体超负荷工作,影响白天的正常学习活动。研究表明,青少年长期睡眠不足会对身体伤害很大,影响大脑的发育,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也无法集中。可见,这是导致小郑注意分散的关键。另外,外界环境的干扰也是引起学生注意分散的重要因素,如环境繁杂,喧闹等等都会让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这种现象在现代家庭教育中较为常见,诸如孩子本来在认真的学习,但是家长一会儿端水果给孩子吃,一会儿倒水给孩子喝,甚至有意无意地找孩子说话,这些常见的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久而久之对孩子的注意稳定性造成极大伤害。

4.注意随意转移

注意的转移是接受一个新任务时,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注意的有效转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例如,在课程安排上,第一节课安排学生学习英语,而第二节课则安排学生学习数学。这样,在第一节课程结束后我们就需要转移注意力,积极关注数学课。而在这个转移过程中,我们是主动的,有目的性的。相反,在现实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的注意转移不是主动的、有目的的转移,而是随意的,无目的的转移,这就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案例中的小郑因为目的性不明确,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要将注意力集中放置在什么事务上,所以无法正确进行注意转移。这在日常学习中较为常见,例如我们正在教室内聚精会神地听讲,突然从教室外闯进一个人,这时候大家都把视线从老师转向他,并且不由自主地引起对他的注意,这就是随意注意转移(相当于不随意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