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原因分析

二、原因分析

根据执行力的定义,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影响个人学习执行力的因素,分别是:目标,结果,态度和方法。

1.缺乏目标规划

怎样才能提高个人执行力呢?制定良好的计划就是有效途径之一。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做某件事之前制定行之有效的计划将对结果的实现有着推动作用,反之则不然。所以为了事情的顺利推进,我们应避免无目的和被动的学习。毫无计划的学习是散漫疏懒、松松垮垮的,很容易被外界的事物所干扰,因此学生在学习时应避免漫无目的的学习方式,应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策略、规范学习方法并坚决执行。而所谓执行,就是将计划落到实处,这是一个实现目标的过程。设定目标、制定计划,从而脚踏实地、有步骤地去实现它。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执行力也会大大削弱。案例中的小江由于父母和教师对他的教育和要求不明确,同时自身也缺乏学习的目标和计划,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毫无目的,出现学习拖延、不认真听讲等现象。

2.后果驱力不高

我们为什么不愿意制定目标计划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六点:①不了解目标计划的重要性;②不知道如何制定目标计划;③害怕目标计划失败以及失败后被他人嘲笑;④不喜欢被目标计划束缚;⑤曾经做过的目标计划常常被打断;⑥忙于应付眼前的工作。此外行为的结果也将对目标的制定产生影响,有实验研究表明,后果对行为的影响是前因(能力和意愿)对行为影响的4倍。每个人工作的意愿和能力存在波动,事情的完成情况可能存在不一致性。我们容易忽略行为后果带来的影响,忽略为行为的出现提供了条件的前因。靠个人自觉自发的行为只能起到短期效果,而后果的驱动才能产生长期的效果。积极的后果将会使行为重复出现,消极的后果会使行为不再出现,当后果的驱动力不高时,执行力也会减弱。案例中,小江的父母对于小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总是不闻不问,对小江的成绩也没有过多的要求,导致小江对自身拖延学习的后果缺乏清楚的认知,从而致使他缺乏学习的驱动力和执行力。

3.错误认知作祟

由于错觉产生错误的认知,并存在侥幸心理,从而导致学习态度不端正。人们的行为态度与自我认识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不同的心理预期与假设必然导致不同的行为模式。何谓执行力?按照余世维博士的说法,执行力“就是按质按量地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而个人执行力的强弱取决于两个要素——个人能力和工作态度,能力是基础,态度是关键。皮尔说过:“成功是一种态度!”态度不端正,会对执行力产生很大的影响。学习认真扎实、勤奋努力、求真务实、全面发展等,这些就是学习态度端正的表现。相反,不求进取、及格就行、应付考试、家长和教师的检查,怕苦怕累、不愿学习、拖延任务等,这些都是学习态度不端正的表现。学习态度端正与否,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小江在没有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学习成绩依然没有下降,致使他产生不学习也可以获得好成绩的错觉,直接导致他学习行为散漫、学习态度不端。

4.学习方法不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于学生而言,适宜的学习方法就是利器,好的学习方法能让学生事半功倍。学习方法是指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出的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途径。法国的物理学家朗之万在总结读书的经验与教训时深有体会地说:“方法的得当与否往往会主宰整个读书过程,它能将你托到成功的彼岸,也能将你拉入失败的深谷。”由此可见,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时间、内容和方法,还是书本上的知识,对于所有的学生而言,都是相同的。要想提高学习效率,就必须掌握科学、实用、合理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走在前列。学习方法还要适合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是要从自己出发,分析自己的个性和学习特点,久而久之,就可以总结出自己的学习方法。案例中的小江在学习上缺乏系统、有效的方法,上课前缺少预习、课后没有及时复习,导致他的成绩一直没有得到提升反而直线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