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原因分析
李某的记忆问题在学生群体中并非个例,目前学校中有很多学生存在类似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负性情绪的影响
大多数人在遇到困难以及不顺利的事情通常会出现不安、焦虑以及悲痛等情绪,这种个体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不由自主的主观情绪就是负性情绪。负性情绪使人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等消极的情绪(牟翔宇&张浩,2017)。高中生李某面对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产生成绩下滑的现象,给李某带来了心理负担,自认为辜负了父母的期望,并在被批评后产生了自卑的心理,由此,李某产生了紧张焦虑与恐惧的负面情绪。大量的研究证明负性情绪对于记忆的效果有显著影响,Baddeley和Hitch在模拟短时记忆障碍的实验基础上提出了工作记忆的三系统概念,提出用工作记忆一词代替短时记忆,工作记忆是对信息加工和短暂存储的过程。Eysenck 和Calvo 提出的过程效能理论(processing efficiency theory)认为负性情绪占用、消耗记忆的资源,对工作记忆存在显著的影响。案例中的李某在面对学习上的挫折时产生了紧张、焦虑和恐惧的负面情绪,使得他过度关注负面情绪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占用了他的工作记忆的资源,忽略了学习的本身。同时有研究指出负性情绪对于长时记忆也有显著影响,通过实验发现,负性情绪对于长时记忆的记忆容量、准确性有显著影响(谢婷婷&王伟,2008)。这也是为何李某产生了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记忆书本上的知识,却总是效果不佳,并且特别容易遗忘的原因。
2.不当的记忆方法
记忆方法是指通过回忆和再认的方法对学习过的事物进行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提取记忆材料的方法。与其他心理活动相同,记忆也存在客观规律性。把握并且遵循记忆的规律有助于提高记忆的质量和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记忆的时长(车丽萍,2004)。记忆的最基础过程是识记,根据对记忆材料是否理解可以将识记分为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机械识记是一种被动的不能够真正理解记忆材料的识记方法。从案例可知,李某所采取的识记方法就是机械识记,这样的方法常常会降低记忆的效率,而且遗忘率较高。因此,李某即使反复记忆也没办法跟上老师的进度,依旧出现经常遗忘知识的现象。根据信息加工理论,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一定的加工处理,机械的学习会降低学习的效果。学习策略的研究专家认为精加工策略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对学习材料真正理解的标准,如温斯坦(C·E·Wainstein,1978)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学习上较成功的大学生通常对精加工策略理解并经常使用,而成绩一般的学生只会使用机械的复述。李某在急于想改变成绩的情况下盲目地机械学习,忽略了对于记忆材料的加工处理,致使他的成绩一直没有起色。
3.压力过大所致
压力是个体在生活中应对生活刺激最常见的反应,是个体对刺激的主观评价。研究指出,压力具有两面性,适度的压力会促使个体不断进步,追求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但是过大的压力会致使个体产生较严重的生理和心理问题(楼玮群,齐铱,2000)。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研究人员发现,持续几个小时的短时间压力就可以损害大脑中与学习和记忆有关区域脑细胞的沟通,第一次提出了短时间压力会产生相似影响的证据。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医学院神经学主任利·Z·巴拉姆博士表示:“我们这一发现为当前开发预防这种不良影响的药物起到重要作用,也有助于了解为什么有些人在压力状态下健忘或者很难记住一些事情。”中学生在这一特殊时期不仅要面对来自外界的压力,还要面对自身成长所带来的压力。调查显示中学生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学习、父母、老师、同伴、自身发展状况与时间,其中学习的压力对中学生的影响最大,父母的影响次之,老师的批评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李文道,钮丽丽 &邹泓,2000)。案例中的李某由于家境不好,父母与自身都关注学习与发展状况,加上学习的退步与老师的批评,使李某产生了高压力。致使李某没有及时疏导转移心中的压力感,产生了较严重的焦虑、恐惧心理,并严重导致失眠与食欲不振等生理问题。同时,还侧面干扰到他对知识的记忆,产生记忆障碍的现象。
4.有效睡眠的缺乏
睡眠不足是指一个人没有达到每天正常的休息睡觉时间。睡眠的缺乏常会引起很多身心危害,最常见的就是记忆力减退,致使思考能力降低,警觉和判断的能力也逐渐削弱。严重者常伴随着免疫功能失调,身体机能失去平衡等现象。近些年,充足的睡眠一直被许多专家认可是健康生活的鼎足之一。德克萨斯A&M医学院的睡眠专家曾做过一个睡眠剥夺实验,结果发现睡眠剥夺对工作记忆的影响是惊人的,每剥夺一小时的睡眠,人的大脑就会失去效率3小时。足以看出拥有一个合理的健康的睡眠时间,对我们大脑形成并巩固记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案例中的李某在晚上熬夜加班加点地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一天只能睡上4个小时左右,导致他睡眠严重不足。在课堂上,就常表现注意力难以集中,经常瞌睡,老师所教授的知识也很少能够记住和消化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