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原因分析

二、原因分析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思维障碍的情况并不少见,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思维材料匮乏

思维的进行需要一定的材料,又称思维材料,即思维的内容形式。从古至今关于思维的内容讨论极多,大多数认为主要以语言为媒介,根据这一理论推测思维学科的材料就是关于老师、家长和同学等学习的语言。由于班级集体授课形式,导致老师不能顾及所有学生,加上教学任务的日益增多,很多老师只能根据学生的平均水平进行基础教学。于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基础差的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只是机械地记录,来不及好好地理解,更不用说研究性学习。案例中的小周同学由于思维材料缺乏,在学习初期就似懂非懂,不能在学习中灵活运用知识原理,知识点的空缺导致他极可能出现思维障碍。另外,因他性格比较内向,不常与同学交流,致使能从同学处获得的资料知识也少。同时,在教学的深入过程中老师更加偏向于基础好的学生,使得基础差的学生的思维材料相较于一般同学更加贫乏,小周的思维障碍也越来越严重。

2.习惯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Thinking Set),也称“惯性思维”,是因为之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相似活动的特殊的倾向性。在相同环境条件下,思维定势可以迅速且较为顺利地解决问题。就当前的学校教育看,虽然反对题海战术,但是毫不讳言地说,很多学校依然将此作为取胜的法宝。借用大量题目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定势,有利于学生看到相同或类似的问题,进行快速解答。然而,它带来的负面影响却是妨碍学生采用新思路新方法去解决问题。学习情况是不断变化的,这时就需要学生根据习题的具体情况进行变通,在学习生活中,学生们会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但是并不是所有学生都会变通。不变通的主要有两类学生:一是以前通过自己的方法取得过高分的同学;二是像小周一样担心自己不能掌握新方法的学生。无论是哪一种都可以说是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消极思维定势,随着学习的深入都会有不同程度上的学习障碍。案例中的小周因为担心使用新方法会出错而习惯使用自己掌握的旧方法,不愿意使用老师教的简便快捷的方法。这种思维障碍导致其在考试时做题速度减慢,本身不够优秀的他可能就因为这个原因会得更低的分,可能还会导致其做作业速度减慢和课业压力加大,产生衍生的问题。

3.概括能力缺失

概括能力是指把不同事物中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不同特性、不同方面中的一般的东西联合起来的能力。一般来说,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总是以感性的具体为起点,经过抽象的规定,达到思维中的具体,从而在整体上和联系中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在思维的过程中,学生概括能力的强弱,决定其思维水平的高低。如果学生的概括能力较强,那么他就能更好地从繁杂的现象中捕捉有效信息,从而抽取出学习材料的重点与难点,促进思维力的发展,提高学习效率。思维的概括性,是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及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这里主要涉及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比如,壁灯、支架灯、吸顶灯、闪光灯、手电筒等,其本质都是为了照明,我们统称为“灯”——概括性。二是将多次感知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有关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结论。比如,每次看到“月晕”就要“刮风”,路边的大石块儿“潮湿”就要“下雨”,就能得出“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结论——概括性。案例中的小周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概念没有深刻地去理解,而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概括水平上,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小周只记忆解题思路和公式,无法进入概括到下一阶段,从而导致学习思维障碍。

4.注意效率低下

注意(attention)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力是思维活动重要的基础,是认知活动的基本条件。案例中的小周出现意念飘忽,注意力无法集中到现在要做的事情上,而是转向一些毫不相干的东西上。其实就是注意的稳定性出现了问题,导致无法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深入地思考一定的问题。他的注意分配存在问题,导致他不能很好地分配他的各种智力因素,观察、记忆、想象、和思维等,从而导致严重的思维障碍。最后,可能是不良的注意转移导致他的思维失调;也可能是注意的加工未能抓住重点,导致后期思维处理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