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原因分析
1.认知水平低
挫折认知是指对挫折情境的知觉、认识和评价。对挫折情境不正确认知的人自觉无用,往往是凭着过去的经验获得的认识,他们总认为别人做得比自己好,失去了自信心,遇到任何挑战,都不敢相信自己能够应付,以致退缩,因此挫折情境的不正确认知需要认知平衡(周银红,2009)。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在经历过一次挫折后,对其他事物的认识会产生偏差,由于这种原有的消极经验的参与就抑制了求成的动机,产生了对失败的自我暗示。面对这种消极的情绪,不能合理地排解,因而产生了紧张情绪。特别在高中这个特殊时期内,偶然的考试失败更会加重这部分学生的考试焦虑。案例中的丹丹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凭借一次失败的经历来评价自己的整体情况,将失败的原因都归结于自己的智商,对自我价值的认识产生了偏差。丹丹缺乏对挫折的客观分析,而是以主观的判断去评价和面对挫折,其结果往往会得出不符合事实的消极结论,引起强烈的挫折反应。
2.挫折阈限低
挫折阈限是一定时期内能承受的挫折感的最高限度(陈选华,2006)。心理学上常用阈限值说明人的感觉能力,而挫折承受力是一个人遇到挫折时,能够摆脱困扰而正常适应环境,并且能保持自己心理健康的能力,亦即个体适应挫折、应付挫折的一种能力。绝对挫折阈限与挫折承受能力成反比关系,绝对挫折阈限越低,挫折承受能力越高,绝对阈限越高,对挫折越不敏感。丹丹是一个好胜心很强的孩子,就因为有几次考试失利,没有拿到第一名,这在学习过程中是很常见的情况,但是她却无法接受失败因而痛苦不止。她怕在别人眼中自己已经变得很差劲,她觉得走在路上别人都在嘲笑她。因此每晚都失眠,脾气也变得十分暴躁。如果一心求胜,无法接受失败,一旦某天他遭遇了挫折或失败,就会因承受不住而出现非常大的情绪波动,甚至产生心理疾病。
3.抱负水平高
抱负水平(level of aspiration),一译“志向水平”,是指个体在追求成就或从事某项工作时,为自己设立的所要达到的成就目标。成就目标高,自我抱负水平高;成就目标低,则自我抱负水平也低。成就目标代表个体对自己的一种主观愿望,但仅仅是个人愿望,与个人的实际成就不一定相符合。一般而言,自我抱负水平直接影响个人的学习和生活,一个抱负水平较高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要求也较高,因而其学习、工作的效率也就较好;一个抱负水平低的人,对自己的要求也就低,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因而其学习、工作的效果也较差。然而在确定抱负水平时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抱负水平低于自身能力,则会对自己缺乏自信心;另一种是抱负水平过高且超出自身实际能力,那么个体将会对自身产生过高的期望值,对自身要求过于严苛,反而会欲速则不达。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来确立抱负水平就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一个人的抱负水平总是高于自己的实际能力,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就容易遭受挫折(陈晓荆,2002)。正如案例中丹丹,从小父母对她期望很高,她自身也很优秀,所以她的抱负水平一直很高,就导致了她对自身的期望值过高,心理压力过大,导致了焦虑。
4.生活学习压力大
学习压力,是指人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所承受的精神负担。可以说有压力才有动力,但是过多的压力只会使个体承受超乎自身的精神负担,产生挫败感,失去信心,适得其反。从丹丹8岁就已经达到钢琴八级这点不难看出,她的父母亲对她的要求一定很高,生活上是这样,在上了学以后,对成绩的要求肯定也很高,父母亲对孩子每次考试都有一定的要求,这就给丹丹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导致了她考试失败后,十分焦虑,害怕被责骂,这对她的挫折心理有着不良的影响。不仅如此,丹丹的学习过程属于内控型,即她认为自己考不到第一名是由于学习不够努力造成的,将失利的原因归咎于自身,无形中就给自己带来很大压力。但是这样就容易夸大自我的作用,过多地进行自我埋怨、自我谴责,这不仅不符合实际,同时过多的自责、悔恨往往会给个人带来挫折感和心理损伤(陈晓荆,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