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策建议
1.培养目标意识
在目标设置的过程中,首先要学会培养学生的目标意识。学生拥有目标意识是设置目标的第一步。那么,学生如何养成拥有目标意识的心理倾向呢?首先,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应该在生活中慢慢地摸索自己的学习情况并向自己的老师、家长和同学反馈自己的学习状况,以及自己没有发现的优点与不足,从而养成自知的习惯;其次,从老师的角度来看,老师应该通过学生的平时成绩和课堂表现,及时了解学生的状态,观察学生最近的成绩波动大小等,并及时反馈给学生,帮助其了解自身学习状况;另外,从同学的角度来看,要主动关心身边同学的学习状态,互相交流彼此的学习心得,有助于强化彼此的目标意识;最后,从家长的角度来说,父母应该时刻关注子女的状态,让他们知道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并协助他们及时找到适合自己的目标。总之,学生要努力培养自己的目标意识,时刻关注自己的目标取向,一旦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便应开始尝试设置自己的学习目标。
2.学会设置目标
学会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需要对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诸如根据自己的能力,时间、精力设置适合自己的目标。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采取两种方式设置自己的学习目标。一是采取“SMART原则”设置学习目标:S代表具体(Specific),指目标设置必须是具体的,不能笼统;M代表可度量(Measurable),指学习目标是可以衡量和测量的;A代表可实现(Attainable),指学习目标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可以实现,避免设立过高或过低的目标;R代表相关性(Relevant),指学习目标与学习的其它目标是相关联的;T代表有时限(Time-bound),学习目标的设置需要有一定的期限,避免拖延。二是合理安排长期、中期与短期目标。全面地了解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长期目标。除了长期目标,还要设置中期和短期的目标。长期目标需要通过设置一些中小阶段的目标来阶梯性完成。因此,在设定自己的中短期目标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设置出可行性高的目标。与此同时,目标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设置的目标一定要明确,不能模糊,同时中期和短期的目标还需要有明确的时间界限。这样比较能够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集中注意力,开动脑筋,发掘出潜力。
3.提高自我效能感
一些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发现,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动机、归因、自我监控能力、学业成就等方面相关。其中,学习动机分外部学习动机和内部学习动机。外部学习动机是因为外部的环境诱发出来,并维持这个行为发生的动机,例如父母的奖励、老师的鼓励。而内部学习动机是学生个体自己内部引发的需要,例如自我能力提高的需求。研究表明,外部的学习动机相对于内部的学习动机来说不利于学生个体维持行为。大多数的成人学习者是为了获得能够让自己有机会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提高自己的职业的竞争力的文凭,而不仅仅只是为了提升自我。但成人学习者因为想要通过获得更高的文凭而获得一个提升自己职位的机会,或者为自己增加一个工作的技能基石,他们的外部动机比较强烈,他们的目标的目的性也比较明确。这样使他们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功利性。换句话说,可以通过提升个体的学业的自我效能感来激发个体的内部的学习动机。比如说,可以发掘学生的优势,然后给学生安排这一方面的工作,让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优势顺利完成,增强信心,再具体一点,比如说某位同学擅长数学,可以让他成为课代表,或者帮他报名参加一些数学竞赛之类的活动(侯蕾,2013),让优点得到发展,提高自信心,更加了解自己的能力水平,找准自己的目标。
4.增强习得有助感
学生目标的顺利完成能够驱动他们去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相反,就有可能产生挫败感、无助感。因此,增强学生的有助感非常重要。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有助感呢?我们认为主要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措施:不要提前给自己判死刑或将短暂的困难想成永久的困境;不轻言放弃,相信自己总有成功的机会;不轻易说“我不行”和“我不能”,认同自己勇敢尝试;摆正心态接受客观现实,调整自己的期望值。给自己的目标设定努力阶梯,每取得一次小成功都会体验到“可以做到”的喜悦。美国得克萨斯州体斯顿大学的舒恩克(D.H.Schunk)的研究表明,通过不断地使学生感觉到他们的努力是有效的,并持续给他们一定的成功的反馈,才能够使学生坚持下去取得成功。这种反馈能有效增强学习者习得的有助感,降低无可奈何的无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