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策建议
1.调节情绪,释放压力
情绪是个体在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的心理状态,积极的情绪对人体机能起着促进作用,对人的行为起着激励作用;而消极的情绪则对个体的健康生活起着阻碍作用,降低行为效率。因此在面对负面情绪时应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提高自己的信心。在烦恼时也可以参加一些文体活动,或者向别人倾诉,来释放自己的压力。适当的压力可以促进学习,但是过度的压力只会把人压垮。总之,不让自己被不良情绪支配,在对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后,学会对自己的不良情绪进行调节。如果压力不能及时排解而长期积聚,无形的压力会在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引起诸多不良的反应。文体活动能缓解人的压力,排解或疏导人的不良情绪。通过文体活动,可以使学生适度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压抑它、忽视它,同时能促进人际交往,增进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还可以提高学生情绪调节的能力(王伟红,2011)。
2.缩小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差距
现实自我指个体对目前自我状况的认识和评价,理想自我则是个体期望达到的自我状况。当二者产生差距时,若理想自我高于现实自我,就会导致自卑和自责的情绪,或者是好高骛远,盲目乐观,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沉迷于虚幻之中。若理想自我低于现实自我,则会产生一种自我排斥心理,否定自己,拒绝接纳自己,容易产生自卑、抑郁、孤僻等现象。因此,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可以从学会制定合理目标开始,将自己的目标制定得更符合实际,并且制定相对容易达到的短期目标,通过实现小目标来增强自信心,一步一步制定更高的目标,在能力有所提升后坚定信念。
3.激发培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兴趣和好奇心是内部动机最为核心的部分,因此我们可以激发并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即使每天重复一样的生活,总能从中找到不一样的地方;对未知的知识保留好奇心,每天都能学到新知识。外部学习动机是指来自于学习者外部的某些因素,因此,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之余应多关心学生的内在需要,给予其支持与鼓励,对其取得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赞赏,从而强化这种进步的表现。家人应该多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多和孩子交流沟通,感受他的内心世界,通过满足孩子愿望来激励他学习。
4.提升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Bandura认为,由于不同活动领域之间的差异性,所需要的能力、技能也千差万别。一个人在不同的领域中,其自我效能感是不同的。自我效能感会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从而影响新的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提升自我效能感对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动机、改善学习态度都有重要意义。学生可以通过回想自己的成功经历,例如以往取得过的好成绩;观察身边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向他们看齐;保持愉快的心情和充沛的体力应对生活和学习,来提升自己的自我效能感,进而坚定学习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