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型案例
小美出生于农村,聪明好学,学习成绩优秀,只要她提出的要求,父母都会无理由地满足。平时爸爸妈妈对她合理的管教,也会因为爷爷奶奶的偏爱而进行不下去。这让她认为,只要学习好,做什么都可以(错误认知)。她为人多疑、爱计较,总是诋毁别人,这些导致她与同学关系极差,以致于发展到班上没人理她(私心严重)。
初中时她担任班委,班里开迎新晚会,老师没有商量就决定让她策划晚会,让班级的文体委员做主持,她听说后很气愤,几天不和老师交流(因为内心没有得到应有的满足)。后来班主任找她谈话,她说出了原因,所以老师承诺下次晚会一定让她来做主持。谈话之后,她才开始慢慢地负责班里事务。但在晚会那天,她依旧把用来粘贴的浆糊甩在了那个文委的礼服上,但她依旧说自己不是有意的……
到了高三,新的学期开始,一次班长竞选,她因为没有人给她投票,然后落选,心理上产生了很大落差,内心的想法没有得到满足。小美认为自己的落选是这次当选为班长的小璐搞的鬼(绝对平均主义),她没有找老师询问原因,也没有问同学,而是选择装病去和老师请假回寝室,回去后她未经允许拿出了小璐特别喜欢的一条的白裙子,生气地扔到地上踩踏,但是发泄之后仍觉得自己没有消气,一气之下便又拿起剪刀,把那条白裙子剪成了一片一片……
嫉妒是指人们为竞争一定的权益,对应当团结的人怀有的一种冷漠、贬低、排斥、亦是敌视的心理状态,故一旦放任即可能产生嫉妒心,它让人感受到难过的滋味,严重时,甚至会产生嫉恨的情感。嫉妒的精神动力学理论是由弗洛伊德在精神病临床工作中得出的,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成人产生的嫉妒心理是他们积累童年创伤经验然后再复现的结果,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和童年经历都不同,他们都会经历一些不同程度的焦虑和不同类型的恐惧,甚至有可能受到一些心理的创伤。这些经验和经历不断在脑海中浮现,于是变成了潜意识,并且会在特定的情境下由深层的潜意识过渡为意识表层。由于每个人都会在童年出现一些焦虑和不安,嫉妒就变成了一种我们都要面对的问题。不过也有一些理论会认为嫉妒是通过后天习得的一种行为。有嫉妒之心的学生往往不能坦然接受他人的成功,会贬低他人的成绩,总是挑剔他人的行为,往往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紧张、局促不安等。
案例中小美就是自我实现心理未得到满足产生了嫉妒心理。现实中许多学生欲参与某活动而竞争失败后,就会产生嫉妒情绪。小美因为家里从小溺爱,只要她成绩好,什么要求都满足,以致自我认知不足。她看到老师让文娱委员主持,以为老师只关心文娱委员,产生对文娱委员的嫉妒心理。中学生很容易忽略差别,只关注结果,就因为结果的差别,便产生嫉妒。小美完全忽略别人、集体的想法,为了一己之私,报复他人,就是私心的表现。私心,是嫉妒产生的根本,人不会没有私心,但私心严重,嫉妒就会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