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评价
1.人本主义学习观的贡献
第一,重视学习者内心需求和兴趣。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重视教育者对学生内心世界的了解,尊重每个学习者内心的个性化,顺应学习者的爱好兴趣和经验体系,认为顺应学习者的爱好能最大程度地开发学习者的潜能,认为教育重要的一点在于创建一个优秀积极的教育环境,对于现代教育的革新与进步有积极作用。
第二,认为学习者持乐观向上的品质。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家重视教育,因为他们认为人类能否适应当代世界的飞速变化、解决世界的社会矛盾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归于能否教育好新一代的人。他们重视个人全面发展的目标,认为不应该强制学生适应学校,只重视智力发育等。他们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顺应学习者的个性化,根据他们的兴趣经验来开发他们的最大潜能,实现自我价值,培养具备创造性、积极愉快、能适应时代、解决问题的心理健康的人。而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教师应当充分尊重了解学生,为他们创立一个积极健康的教育环境,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方法和手段,使学生愉快成长,这种教育观点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第三,重视教师的态度与风格。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不仅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与自我概念,而且对于师生关系也很重视,如教师、学生所创造的课堂氛围。特别要求教师去重视人际关系与人际感情,如自我概念与人际关系,课堂氛围与学生对新知识的调节能力、持续学习等。重视教师从学生的外部行为去理解学生的内在动机。这会促进教师在授予知识时了解知识,也更正确地理解自己,促进对教师的心理研究,对课堂氛围和教学风格都有重要影响。
第四,重视过程学习与有意义学习。人本主义关于如何学习的观点是十分值得借鉴的。他认为教育中老师与学生并不是对立面,认为老师更重要的任务在于创造环境。关于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手段,人本主义倡导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根据自己经验理解知识,而不是一味地在课本中了解知识。我国的应试教育过分重视课本知识,而忽视了在实践中学习的重要性。
第五,克服了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学习论的片面性。人本主义的学习观冲击了精神分析学派中悲观的性本恶观点与行为主义学派的机械学习论的消极作用,促进了现代的教学改革。人本主义学习观所开始的大量教学实验与研究工作所积累的经验对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积极影响。
2.人本主义学习观的局限
第一,过于高估学生的主动性和天赋,轻视了教育与环境的作用。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的教育,对于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予了充分重视,这点我们要给予认同。但是主动性与创造性都属于学生的心理天赋,而对于社会和文化环境我们也应当给予充分重视才能取得平衡。只强调遗传决定发展的观点是狭隘的、不全面的,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学生遗传的天赋过分乐观,主张的“绝对自由”也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过少约束学生,学生的态度状态会低迷,使教育效率低下。
第二,这一理论提倡的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给教学效能带来消极影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缺少系统逻辑性,减低了教学效率,轻视了教师在学习中的主导作用,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拖慢教学进度,不利于社会对教育教学的要求,不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在重视学生个性发展的观点之下,也应当看重教师的主导作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第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育理论中过于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高估学生的主动性,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人本主义学习观重视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的培养,忽视了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需要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要开发儿童的潜能,不仅要重视他们原有的水平和个性,更要利用一定的教育措施与手段去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儿童的发展,提高儿童的智力水平,发展他们的独特性,培养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第四,轻视教师的重要作用。人本主义学习观所提出的教学模式与新型的师生关系,会促进学生教师之间情感交流,更加增强这层关系。但是,在这新型关系中,教师过多地倾向于创造良好的环境,迁就学生的独特性,忽视了自身的主导作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良好的师生关系,重视感情交流,但过于迁就学生的方法不可取,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
第五,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是以人为本,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冲击了当代心理学的教育观念,这种新理念成为了心理学的新发展的一股潮流,是有自己的价值的,也是值得肯定的。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存在主义之上的,乐观的性善论、现象学派基础等这些观点都具有浓烈的唯心主义色彩。而且人本主义学习观提出的观点,并没有进行很好的研究,或者说研究方法不够成熟。很多学者认为,人本主义学习论是一种猜想模型,缺乏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