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型案例

一、典型案例

小华是某小学刚刚进入一年级的学生。新学期开始,所有的一切都和幼儿园不同。除了新老师和新同学,新的教室也非常宽敞明亮。在课堂上,老师除了在黑板上板书,还会利用在墙壁上的投影仪,给大家放映好看的动画和图片。这些动画和图片十分有趣,与书本上的知识相结合。通过这些东西,小华不仅很快懂得了老师讲的内容,记忆也更牢固了。小华觉得上课十分有趣,一瞬间对小学的学习充满了期待,也越来越喜欢学习了。放学回到家中,除了要完成的纸质作业,还需要进行网络上的安全教育课程学习。这些课程都被做成了动画片的形式,小华十分喜欢。在复习或预习课本上的知识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也可以让爸爸妈妈帮忙在网络上查询,网络上的解释既简洁易懂也十分全面。小华觉得学习起来实在太方便了。

从社会角度来说,信息环境就是社会信息环境或者社会信息生态,是和社会信息交流活动相关的社会因素的集合,是能够对整个社会信息交流活动造成影响的具体的社会条件与社会基础的表征。从特定的组织或个人来说,所谓的信息环境就是组织信息环境或个人信息环境,即社会当中特定的组织或个人有可能接触到的信息资源还有特定信息交流活动的影响因素一起组建成的环境(胡强,2013)。总体来讲,信息环境的特点就是加快信息知识产生的速度使其数量庞大,但同时这些信息的时效性明显缩短。在学习中想要拥有更多的知识,只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条件,并在信息化环境下把对高效率的追求作为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点,了解和把握这些因素将有助于对知识的进一步完善。组成信息环境的基础要素是含有特定意义的影像、图画、声音、文字、语言等信息元素。这些信息并非只是知识这么简单,它们还包含着特定的观念与价值。所以信息环境具备社会控制的能力,是制约行为的重要因素。

信息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社会成员的“信息处理能力”。从狭义来说,信息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即“信息处理能力”。(严丽,2011)。“信息处理能力”指的是学习者在信息化的社会活动中能够选择性地使用信息工具手段,高效能地获取、运用、创新信息的基本能力。信息教育包含信息技术、信息运用、信息伦理等。开展信息教育有助于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实现,便于素质教育的展开。在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老师在组织教学的同时,亦传播学习信息,学习者接受学习信息显得十分被动。通过开展信息教育,学习者能够使用信息工具手段自主地获取有关的学习信息,这不仅仅是获得知识的一个过程,更是掌握学习方式的一种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