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评价

二、评价

(一)建构主义学习观的贡献

1.从认识论上说,建构主义是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和研究,建构主义关于知识建构的研究对于揭示认识的能动性有很大的帮助。建构主义有力地反对机械反映论,前所未有地关注到了个体的主体性的重要性,为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供了认识论方面的理论依据,能够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

2.从教育理论与实践来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明确的指出了传统学习上的弊端,对于学习和教学做了新的理解,为改革传统教学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提倡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以适应当今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和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学习规律,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潜能,推动了当今教育事业的发展。建构主义学习观对于发挥学生的潜力存在积极作用,能够提高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内在学习动机,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知识的长期保持与及时提取。

因此,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提倡以一个最贴合个人状态和能力,自己认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去探究学习的世界。

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的“构造”过程,所有的知识都是主体自己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参与认识活动的结果。所以,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习者综合、重组、转换、改造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新信息、新事物、新现象,或者解决新问题,最终生成个人的意义。

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习不是个体单独在头脑中进行的活动,学习者也并非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去探索自然与社会,而是一个社会的人。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常常需要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并在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下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下进行,而互动是知识建构的重要方式之一。

学习的情境性。情境很重要,建构主义者提出了情境性认知的观点,强调学习、知识和智慧的情境性。它认为学习的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主体,内容与活动的安排要与人类社会的具体实践相联通,最好是在真实的情景中。所获取的知识应该存在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特点,且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局限

1.忽视教师。作为很多地方抵制建构主义作为主流教育思想的重要因素,包括很多教育从业者都认为,建构主义是对教师能力的忽视。他们认为建构主义是摒弃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事实上,建构主义确实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学习速度和学习方法去学习,并在自己的学习结构之上进行进一步的丰富与扩展。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教师的作用还是不可或缺的,至少现在来看,建构主义忽视教师、降低教学者在教育中的影响力是一个并不完全有效的教育手段。

2.忽视情感。由于对于学生知识建构的重视,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更多地注重一种理性的知识结构上的层层递进,对于学生的个人情感,对科目和学习点的偏爱不够重视。显而易见,积极勤奋的学生和倦怠贪玩的学生哪怕知识结构较为接近,但在学习活动中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建构主义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个体的情感因素,可能导致个体学习效率反而下降。

3.片面强调知识结构的重要性。建构主义过于注重知识之间的结构,总是强调知识是由较为基础的知识点逐步递进,直到能够学会更深层次的知识。这种对于习惯那种自上而下的学习方式的学生而言并不合适(例如:了解到物体具有惯性,再解释为什么甩铁饼时铁饼会向那个方向飞去)。片面强调知识结构,而忽视了领悟总的知识中心后再自上而下逐个梳理的学习方式,必然是有一些缺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