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原因分析
1.受挫的自尊心理
自尊心指的是个体对自己(或自我)做出的一种积极而肯定的评价、态度和体验。1986年,由Slomon,Greenberg和Pyszcynski提出了“自尊的恐惧管理理论”,其中认为:自尊不仅是个体用以顺应社会文化背景的心理机制,也是自我对其生活情况的意义感和在这样有意义的环境下对价值感的体会和理解;自尊的目的与作用是为了减少和舒缓焦虑感,它是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的决定因素。Sulliivan在精神病学人际关系的理论中认为当个体受到了重要的人的尊重或者承认,那么他也就会尊重自己,给予自己以价值的感受;如果他受到重要的人的否定或者轻视,那么他也就否定自己,看不起自己,其中教师和同学们就是他心中的重要人物。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就是他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为其对自我的评价和自我的体验给予了基本的线索。所以,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其中包括赞扬、批评、友好、疏远等)对其自尊心发展进程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自尊心较弱或不足都会导致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案例中的小红因为周围的同学和老师的话和举动,让她产生了对自己的一种消极的评价、体验和态度,怀疑自己的实力和能力,从而不能积极面对自己的问题,受到了心灵上的伤害。
2.消极的自我暗示
心理暗示,是指用隐蔽的、间接的方法,对他人(或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常常会使他人(或自己)不受自主意识地依据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假思索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观念。自我暗示包括积极自我暗示和消极自我暗示。积极的自我暗示能够增强自信心,有助于发展自己,取得成功。消极的自我暗示会让我们的自信心减弱,不相信自己,从而给自己带来很多负面的心理。自卑者往往把他人的长处与自己的短处进行比较,越比越发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强,因此产生了“我很难取得成功”的消极自我暗示的思维定势(周永卫,2007)。而积极自我暗示能够让我们不停地去发掘自己的实力,一直相信自己可以达到某个目标,并且能够为之付诸行动。案例中的小红就是因为缺少对自己积极的自我暗示,每次都会给自己一个消极心理暗示“我什么都做不好,什么都不如别人,老师和同学也都不喜欢我,认为自己是成绩差的学生”,就是这种消极的自我暗示让小红的自卑感越来越强。
3.不当的归因方式
归因指的是人们对别人或自己行为产生原因的推论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观察者根据别人的行为过程或者是自己的行为过程来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有高焦虑感的人对失败的反馈信息往往过于敏感,他们会在有困难的任务中表现比较差,这是因为这些任务常常携带着较多的失败信息(翟秀军,2003)。案例中的小红主要的问题就是把可控的因素归结为不可控,小红认为自己学习变差的原因是自己换了学校,换了一种新的学习环境。不熟悉的环境、陌生的教学模式、陌生的同学和老师都给她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压力变大才会让她在学习上不被老师和同学喜欢,自己学习不能进步,导致在学习上感到越来越自卑。小红把自己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全都归结到了不可控制的因素上,只看到了外部因素(这个时候小红并没有对她自身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例如是否是她自己的学习方式不对)。这种错误的归因方式也让小红不能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4.错误的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是指自我意识中的一种状态,是主体对自我的思想、愿望、行为与性格特点的判断与评价,是其自我意识的结果。自我评价直接影响到学习与参与社会活动是否具有积极性,这同时也影响到与他人之间的来往关系。自我评价是人对自己能力及社会适应性的自我主观判断(钱雅琴,2006)。如果一个人可以正确地、如实地去认识和评价自己,那么他就能正确地去对待和处理个人与社会、集体及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这有利于克服自己的缺点、发扬自己的优点,并且在工作当中充分地发挥自己的长处。精确的自我评价所形成的社会意义,就是它能够帮助人们成为一个拥有着健康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社会人。要积极利用自我评价中的正面意义来帮助人的成长与社会发展,同时还要有效地去克制自我评价后可能产生的负面之处。小红因为缺乏客观的自我评价,她只是听从了他人的不客观的评价,从而不能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只是单方面地看到了自己的缺点,以偏概全,认为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什么都不好的高中生,对自己产生了过度消极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