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策建议

三、对策建议

记忆是个体最基础的学习能力,任何层次的学习与接受能力都要依托记忆来完成,正如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所说:“一切知识的获得都是记忆,记忆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基础。”因此,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解决。

1.加强情绪调节

情绪对记忆的影响既有促进作用,也有干扰效应(张钦,王岩,罗铮&陈静,2011)。情绪调节是个体对自身或他人情绪的改变过程,常见的情绪调节方式有心理调节、环境调节和身体调节。一是心理调节。心理调节可以从自身寻求解决方法与外界进行干预两种途径达到。自身解决可以积极寻求外界的帮助,如李某可以向父母和老师倾诉,排解自身的消极情绪。外界干预主要是源自于父母、老师、同学、社会的积极关注,对于李某这样的学生老师与家长要加强心理辅导,注意李某的情绪变化,积极引导李某摆脱负性情绪。周围的同学可以经常叫上李某参加活动,缓解李某的学习压力,也可以与李某一起分享学习的经验。二是环境调节。现代社会,面临高强度学习压力的巨大挑战,学校与同学之间都充满着紧张的竞争感,这可能会对于缓解李某当前的负性情绪产生不利影响。李某可以换一个不会带来压迫感的环境去放松心情,这也是最常见的缓解负面情绪的方法。三是身体调节。李某可以通过锻炼身体来舒缓心情,一个健康的体魄可以使人心情愉悦。如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参加体育娱乐活动,或者在下自习之后约上同学到操场上慢跑。同时也要加强饮食上的管理,有营养地搭配膳食,为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2.调整记忆方法

记忆这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有着属于自己的客观规律,在记忆知识时掌握和遵循记忆的客观规律性,就有利于提高我们记忆的效率与记忆的质量。首先,我们应该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先快后慢”,在学习新知识时及时复习,防止遗忘。由于随着复习次数的增加和复习间隔时间的缩短,记忆的效果会更好。所以李某应合理地增加复习的时间和次数,随着知识的不断巩固,复习的次数也可以相应地减少。其次,在学习和记忆活动中,不可以一次性贪图数量去学习记忆知识,应当将知识进行整合,进行分部学习。在学习时可以将知识划分成几个体系,在头脑中形成整体有条理的认识。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劳逸结合。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可以进行短暂的休息,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最后,我们可以采取联想的记忆方法改善记忆效果与记忆效率(李皖,范星冉,李相儒,2013)。联想法主要有图片、地点、画面和夸张记忆,中学生常见的联想记忆法主要是图片或者画面联想法,比如在记忆英语单词就可以通过对字母进行象形的想象或者读谐音化来帮助记忆。总之,像李某这样的学生可以参照以上的这些方法,摆脱机械记忆的方法,增强学习的效果。

3.缓解心理压力

由于压力占用个体一部分工作记忆的资源,所以在个体解决问题时就会受到干扰(陈亚林,刘昌,2009)。因此,在面对过重压力时,学生首先应该分析自己的压力源主要是哪些,从源头解决问题。从案例来看,李某的压力主要有两个方面:家庭的压力与学习成绩的压力。家庭方面李某可以积极地与父母沟通,一起寻找解决的方法,如在家里不要过多地谈论成绩、不要总是说好好学习这类的话、与父母达成共识。其次,学习方面引起压力时,李某可以总结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技巧,也可以向周围成绩好的同学请教,或者向老师寻求帮助。另外,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一个愉快的心情,会适当地减少心理压力。想一些开心东西,不要老是记挂着自己的未来,自己的成绩。只要自己努力了,问心无愧了,相信成绩会慢慢好转的。也就是说,要理解压力也是动力,以一颗平常心面对学习上的问题。最后,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如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放学后泡泡热水澡、双休日抽出一些时间出游,还可以利用各种方式宣泄自己压抑的情绪等等。

4.保证足量睡眠

在教学和学习过程离不开记忆,有关睡眠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发现,睡眠对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情绪记忆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睡眠不仅有助于巩固已学的知识,而且有助于学习新的知识。(刘志远,李继利,王亚鹏,2015)迫于现在面临的学业压力,各个年龄层的学生普遍存在睡眠不足的现象。像案例中的李某就表现得尤为突出,内心焦虑加上学习压力导致挤用晚上休息时间,一天只睡到4小时,已严重影响到正常的生活状态。所以,学生合理规划管理自己的学习与睡眠时间,试着制定生活日程计划表并坚持完成对保证足量睡眠会有明显的效果。又考虑到当前的学生主要分成上下午两个时段在校组织教学,因此,推荐学校开展午休时段,对于学生而言就显得尤为必要。高质量的午休不仅有助于他们巩固上午学过的知识,而且有助于他们缓解身心进入下午即将学习的新知识。同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难免会遇到学生课堂打盹、睡觉的情形。每当遇到这种情形,有些教师往往会通过提问、 罚站等方式,试图将学生从睡境中拉回。然而,许多与睡眠相关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表明,这样的应对方式不但无助于学生的学习,反而有可能阻碍他们的学习。可见,进行与睡眠相关的课堂事件管理也是保障高质量睡眠非常重要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