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原因分析
1.缺乏结构意识
文章是由中心意思、材料、结构三个要素组成的。结构是文中概念之间的一种联系,它可以让学习者快速地了解课文的意义结构,并展开相应的推断。所谓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既有精深的专门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具有符合实际需要的最合理、最优化的知识体系。案例中的王某知识结构缺失使得他知识点混乱,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够,知识脉络不清晰;缺乏解题思路,上课效率较低,且对于老师的方法不能充分吸收;在面对文章时很明显不能把握文本的结构,以至于读完或者背完脑子里仍然很不清楚,这其实是大部分中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存在的问题。缺乏概括能力,学生就不能很好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学习知识,就难以形成概念,没有概括,学生的知识结构就无法形成。由此可见,王某会出现背前忘后的行为现象就再正常不过了。
2.缺乏联结能力
联结能力是指将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与新学的材料联系起来拓展新信息的意义,即利用大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已有的知识使信息合理化。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将新信息、新知识融合贯通,变得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更有助于创造一个更高水平的思维和应用的信息库。有些知识内容平常之所以记不住,极大程度上是因为前后所学的知识之间相互干扰,没有建立很好的联结,发生了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前面所学的信息对后面所学信息的干扰;反之则为倒摄抑制。王某在上历史课的时候出现的不平等条约之间内容的相互干扰正是受到了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
3.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
以记忆为例,记忆形式可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记忆。无意识记是一种不加入记忆的目的、要求,记忆时不做出任何意志努力,不采取记忆方法的记忆形式。有意记忆是一种有明确记忆目的并采取相应记忆方法和努力的记忆形式,它是人获得系统科学知识、完成特定任务和积累个体经验的主要记忆形式。王某记忆以无意识记忆为主。课上虽然能记住,但是遗忘的速度也很快,很难保持长期记忆。
就大多数人来说,各种器官记忆的保持率是:
①单靠口念,过一段时间后,只能记忆10%;
②只靠耳听,过一段时间后,只能记忆20%;
③光靠眼看,过一段时间后,只能记忆30%;
④眼耳结合,能保持记忆50%;
⑤边听边看,自己说,亲自动手写写划划,其记忆保持率可以达到90%。
因此,既要了解自己主要的记忆类型,发挥自己的优势,还要尽可能开动所有记忆器官。器官参加得越多,记忆效果越好。如学习一个生词、生字,既要看形,也要听音,既要动手写,也要动口念,还要动脑想。通过眼看、耳听、口念、脑想、手写等协同对付一个共同的记忆目标。王某并不清楚自己适合的记忆类型,默背的效率低,明显不适合他。也没有调动起其他记忆器官,比较容易“走神”。
另外,就复述而言,可能出现“过度复述”现象,即“过度识记”,这是使记忆内容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后继续进行识记的过程。这样有利于识记内容的保持,但同时也要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过度学习理论由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主要内容是指假如一个人要想完全掌握所学的知识,必须通过反复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艾宾浩斯对过度学习效应作了最早的实验研究。王某因为过于迫切地想提高成绩,投入大量精神在已经掌握的知识上,所以导致事倍功半。
4.产生抵触心理
抵触心理指的是对人或对事物的压力变化产生的一种抵触心态,使得情绪变得非常的暴躁和极端的不现实。在现实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个体的认知和情感等心理因素阻碍了本身对现在所提出的道德要求执行异议的理解,从而不能自觉地把行动目标或道德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并付诸实践行动,从而形成了“抵触心理”。案例中的王某正是因为学习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自尊受损,对学习慢慢产生了反感,因此才会产生抵触心理。抵触心理的产生还有一个原因:沟通能力的缺乏。案例中的王某的表达能力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因此他才会在向老师提问时说不清楚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是什么,而且案例中他也不是主动去与人沟通,还会存在胆怯的心理,我认为他缺乏一定的沟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