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策建议

三、对策建议

由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重要,因此,我们应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积极的调节。针对上述的四种原因,也许可以采取以下四种相应的策略来调节学生的学习兴趣。

1.改变不当认知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竞争优势,增加选择机会,提高认知水平。换个角度,也可以说是对事物的认识更加理性和全面。不管某门学科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作为一名学生,了解并掌握知识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我们并不能确定哪一天用上或用不上。因此,学生要对学习的本身意义和社会意义有较深的认识与理解,这样就会认真学习各门功课,从而对各类的学习课程产生较强的学习欲望,产生学习兴趣。已有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任务的认知加工,不仅是对学习任务进行实练并将其同化到认知构造中去,还会依据不同的学习任务,通过自我调节来提高自身兴趣的水平。如果学生意识到学习任务的有意义性和可控性时,即使面对相当乏味的学习任务,他们也会在某种程度上改变策略类型,以此来维持完成任务所需的兴趣(段作章,田业茹,2012)。

2.端正学习态度

学生应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应认识到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一次创造性的艰苦劳动,只有勤学谦虚、循序渐进才更有可能取得优异成绩,同时,还要遵循各学科学习特点,养成严密、科学的学习习惯(陈昭钦,2000)。端正学习态度可以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可以采取以下三条途径来端正学习态度:①设立可以实现的小目标。在学习过程中设立的目标不能期望太高,目标“跳一跳够得到”能带来更高的学习动机,规划一个长远的努力方向为之不断奋斗。持之以恒的努力、一个一个小目标的实现,是实现大目标的开始。②立即行动,向目标前进。我们的目标一旦确定下来,就要立即行动去实施它。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想成为好学生,就不能坐着不动,从现在开始,要“Stand up(站起来)& Take action(采取行动)”,因为取得成功的窍门是执行力!③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一心向学的学习习惯、专心致志的习惯、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

3.激发学习动机

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是产生兴趣的源泉。当学生正在进行一些枯燥乏味的学习任务时,他们会主动调整自身动机水平并采取一些能够使其激发兴趣的想法(如努力让自己认为学习任务很有趣等)以获得想要的结果,而积极结果反过来又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涂阳军,2013)。另外,可以建立积极期望。积极期望就是从学习者自身的心理状态来改善,对自己不是很喜欢的学科充满信心,相信这门学科是非常有趣的,自己一定会对这门学科产生信心。想像中的“兴趣”会推动我们认真学习该学科,从而导致对此学科真正感兴趣。

4.提高自我效能

在动机理论中,著名的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理论,该理论为个体主动进行自我调控行为提供了依据,对促进学生学习成绩、学习兴趣有了新帮助。它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也为当前教育实践提供了学习借鉴。小花数学成绩不好,原因是数学课上,老师经常提问,每次问到小花,她都支支吾吾回答不上来而被罚站很久。这种惩罚行为导致了小花自我效能感低,进而对数学学科兴趣低下,甚至逃避数学知识的学习。可见,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应该有意识地注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与保护。而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方法有:①教师能采用多样化的方式积极地鼓励学生;②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成败归因,增加成功的体验;③运用替代性经验,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④时常赞美、评价学生的优点长处,尤其是来自对方钦佩、尊敬的人的夸奖,极能提升其心中的获得感。同时,自我效能感还受到自我个人情绪调动的影响。萎靡不振时,常会表现出缺乏自信心。适当的放松休息有利于调整身体状态,促进高自我效能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