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一)皮亚杰——认知建构主义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人,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是建构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
1.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种构建的过程。他认为,儿童自出生起便有探索事物如何运作的好奇心,即人具有一种探究世界的内部动机。人们通常是在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人们需要有亲身探索和经历事物的机会,这种观点称之为认知建构主义。
2.学习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和“顺应”。认知个体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与不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的。学习也可以说成是在原有的图式上进行新认知图式的建构活动,是一种创造过程,是通过反复抽象进行的。在阐述这一过程时,他提出了若干相关概念以及关系:
3.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新构建,表现出具有不同特质的不同阶段。
(摘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 朱文芳)
4.错误是有意义的学习的必要过程。他对儿童进行新认知图式的建构过程进行了仔细的研究与系统的实验。发现学习是在错误中进行总结,并逐步消除错误的过程,学习过程中必然产生错误,学习是对错误的改正。
(二)维果茨基——社会构建主义
维果斯基(Lev Semenovich Vygotsky,1896—1934),白俄罗斯人,前苏联的心理学家,“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
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心理在环境的影响下,由低级心理机能一步步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他认为,在儿童为了了解新的情况进行质问怀疑的过程中,他就会把新获得的知识与先前知识结合起来,并赋予其新的意义。
与皮亚杰所不同的是,他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学习的社会性方面。他认为,儿童在社会影响的作用下构建新的思维,从而促使学习者的智力发展。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即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其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理论揭示了学习的本质特征在于激发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按照学生发展过程中的规律就是建议孩子设立目标时要遵循“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而在中国的教学过程中揠苗助长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根据这一情况,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这一理念。
(三)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1927-1987)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
1.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两难故事:一个名字叫海因茨的人,需要一种昂贵的特效药来挽救濒临死亡的妻子。他向发明这种药的药剂师提出先付一半的钱,另一半以后再付,却遭到药剂师的拒绝。海因茨为了挽救生命垂危的妻子,若偷取药品就违背了社会“不许偷盗”的准则;若遵守了社会规则,海因茨的妻子只能等死。
柯尔伯格根据以上的道德两难故事着重研究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道德认知的发展,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具体表现为:
(四)布鲁纳——“认知——发现”说
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 1915—2016),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
布鲁纳提出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是发现学习。所谓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过程应是积极的。
1.强调知识结构的重要性。他认为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定的知识结构,而知识结构就是某一学科领域的基本观念,包括掌握一般性的原理和学习的态度及方法。
2.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便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情景,让学生在其中进行独立自主的探究,而并非只是简单地灌输知识。布鲁纳强调“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收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
3.强调直觉思维的价值。布鲁纳认为,直觉思维的训练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基础。直觉思维的本质是印象或图像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开拓思维,形成很好的想象力。
4.强调信息提取。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都将有许多新的知识出现,而知识的学习必须要经过3个认知学习过程,即获得、转化和评价过程,即学习者将学科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布鲁纳由此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加工者。
5.强调学习的内在动机。布鲁纳认为发现活动有利于强化学生们的好奇心,他建议将好奇心等能力动机作为学习新知识的内在愿望,从而激励学生获取知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