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策建议

三、对策建议

1.转移注意对象,找出正确的释放途径

这类学生天生精力就比较旺盛,无目的性的活动过多,所以需要给予他们一个适当地释放充沛精力的路径。

就学校方面而言,有的学生喜欢乐于助人,老师就可以经常让他们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问题得以解决后,在班级嘉奖他们,从而改善同学们的刻板印象。也可以通过食物、玩具的奖励来强化这种行为,从而使他们愈发积极,愈发觉得自己被需要、被重视,改善自我认识。此外,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爱好,如唱歌、绘画或书法活动等;体育活动也是一种有助于释放并且还强身健体的方式,比如适时地打羽毛球,一方面可以释放过剩的精力,还可以让他们懂得遵守规定,但是尽量不要带领他们参加过激的运动,如拳击、摔跤等,此类运动不利于行为改善。

就家庭方面而言,有多动行为的儿童经常过于兴奋,从而会较多产生不良影响。为了抑制过度兴奋的现象,父母应该避免孩子参与到一些刺激性较强的活动,而应较多安排一些安静、凝神的活动,比如绘画、练字、下象棋等。除此之外,家长还可以每天与孩子面对面地坐着,什么都不想不思考,双手摊在膝盖上,根据实际情况控制静坐的时间。如果孩子表现得很好并且能够坚持到最后,家长就可以给孩子口头表扬或者实现孩子的一个小愿望。这样的活动对纠正孩子的多动行为很有帮助,但是需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家长在生活中需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且给予表扬,这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2.运用激励效应,增加换位思考

有的学生因为破坏课堂纪律而使老师感到厌烦,从而感受不到老师带来的温暖,在班级里找不到合适的位置,所以会冲动地表现出不良行为。对于这类学生,老师要及时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帮助他们融入班级,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老师要更加注重这类孩子的发展,给予他们适当的监督、指导,引导他们做正确的事,对不良行为及时加以制止。

另外,老师要及时教育其他学生不要歧视多动行为的儿童,防止班级中出现辱骂、嘲笑、孤立此类儿童的现象,应指导同学们以平常心对待此类儿童。同时也应避免在同学面前责骂、惩罚他们,以防多动儿童出现羞愧、自尊心受损和情绪激动等现象。多动行为儿童一旦在学习、行为表现和习惯等方面取得进步,老师应该给予表扬,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促使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多动行为的儿童具体表现为:活泼好动、调皮捣蛋,难以安静下来。对于这样的儿童,家长应该对他们倾注更多的关爱与耐心,悉心教导并换位思考,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若一味地去责罚、打骂孩子只会适得其反,这样的教育方式将导致孩子的多动行为不会得到改善反而会越来越严重。

要想逐步引导改善孩子的多动行为,不能操之过急,要树立短暂的目标,及时了解他们的完成情况。对于多动学生,老师和家长要有耐心,要对一个问题进行反复的教导。当他们表现良好时,老师和家长应该表扬他们;当发现他们有不好行为倾向的时候要及时制止,进行适当的教育。

3.重新自我认识

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是能够让个体客观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中学生在自我认识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就是“错误的肯定”与“错误的否定”,导致他们经常会自卑自责,或是自负、狂妄过大。然而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他们对自我的认识主要来源于父母和教师的评价,所以父母和教师作为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他人,应该做到恰当的表扬或批评,避免使他们走向自卑或者自负的极端。父母和老师长时间负面情绪的影响,极有可能使多动行为的儿童对自己产生错误的认知,使儿童产生习得性无助,即认为自己无法完成任何任务,将会一事无成,因此会自暴自弃。这致使父母及老师也对他越来越失望,形成恶性循环。作为重要他人,父母及老师更应该看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能因为一点小事而否定全部,要给他们充足的自信去发掘自我的潜力。“我是什么样的人?”“我相信什么?”“我的优点是什么?”,学生应该经常向自己提问,感受自我,形成自我概念,形成客观认识自己的正确方式。自我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实事求是的过程,学生要在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中认清自己、了解自己的状态是有一定困难的,但是,一旦做到了,就会有无穷的裨益。学生要经常与父母及老师交流,通过正面引导,了解他们眼中的自己有哪些优点和不足,在哪些方面能够通过改进更进一步。

4.发挥榜样效应

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多动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有些家长对孩子的不良行为采取放任态度,对孩子过分宠溺,致使孩子缺乏做事情的坚持性和独立性,孩子经常出现无法独立完成一项任务、做事情三分热度等现象。而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缺乏耐心,一旦孩子的行为产生不良的后果,便动辄打骂,使得孩子无法真正认清、改正自己的错误,而会在行为上反抗他们。

对待多动行为的儿童,需要协调和改善家庭成员间的关系。老师需加强与家长间的沟通,给予父母必要的指导,使他们清楚地了解该行为、正确地看待孩子的症状,及时帮助家长们调整溺爱型和专制型的教养方式。同时要培养家长处理问题的积极性与耐心,有效地避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正确地与孩子沟通、相处,并促使家长掌握行为矫正的方法。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与支持,例如可以和孩子一起游戏,多与之交谈,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建立起一种朋友关系,让他们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和温暖感。家长和孩子一起努力共同成长,假以时日,必定会改正孩子自卑怯懦、胆小怕事、羞于表达等缺点。

家长应该重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对于不良的行为习惯应该及时制止,并主动帮孩子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孩子有什么事做错了,家长要有耐心去教导孩子,让他们不要再犯同类错误。还要学会从自身做起,以自身来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这样才能引导他们往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还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让孩子学会放松,不要有太多压力。家长还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与孩子保持一种轻松活泼的亲子关系。父母双方在教育孩子观点和看法的问题上应该保持一致,避免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