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原因分析
1.动机水平失衡
奥苏贝尔(D.Ausubel,1968)认为,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学习动机主要是指学业成就动机。学业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学习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启动机制,它通过学习的积极性表现出来。学业成就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方面。认知内驱力指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这种动机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满足这种动机的奖励(知识的实际获得)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属于内部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指个体因自己的胜任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李文剑,2012)。这种内驱力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为了获得在学校中的一定地位以及与自己相应的学习成绩或能力特长而努力学习。自我提高内驱力的基础是自尊心,属于外部动机。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得到父母老师们的表扬或者认同,进而去把工作做好,也属于外部动机。说简单点就是为父母老师而学。学生多数的学习行为都可以用学习成就动机理论来解释,而且这三种内驱力对学生的影响比重会伴随着他们年龄的变化而变化(胡威,2011)。高某学习焦虑反映出三种内驱力的调整失衡,案例中没有明显地体现出他的认知内驱力水平,反而是附属的内驱力比重比较大。一般来说,附属的内驱力对低年级学生的影响更大,而到了高年级,影响的强度减弱,学生们不再是为了父母老师而是转向同龄伙伴(胡威,2011),案例中高某从小被给予过多关注,成绩优异使得他很看重家长老师的评价,因此也从不向他们反应内心“不好”的想法,努力保持优秀的形象,因此他内心的压力很大,却没有宣泄的方式,学习压力逐渐引发为程度较为严重的焦虑,心理异常的变化到生理上异常,导致案例中所提到的各种焦虑症状。学业成就动机水平失衡引起的考试焦虑是很常见的,需及时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帮助其克服考试焦虑。
2.归因方式不当
产生学习焦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不合理的归因方式。一次考试的失败让高某失去了以往的优越感,接二连三的考试失利,更让他产生了较大的心理落差,进而产生了挫折感与失落感。认知的偏差导致了自我评价的不合理,否定了他自己之前所取得的成就。他把所有的失败原因都归结于外界因素,比如同学吵闹影响学习等等。这种习惯性地把失败归因于他人的行为,会对心理产生严重的负面情绪影响,也让他对自己越来越不自信,只要临近考试,就总是焦虑、心慌和容易失眠。当他再次面临考试时,就会习惯性地重复考试失败,并对当前的环境进行困难模式想象,想象自己在束手无策的场景或无法避免的危险情境中,进而感受到潜在的威胁,至此导致焦虑情绪的产生。
3.心理弹性较差
心理弹性的内涵包含两个要素:个体遭遇逆境和个体适应良好。心理弹性是对待挫折和压力时的一种反弹能力,是个体面对逆境、挫折、压力时的良好适应(梁净,2014)。心理弹性是构成抗压能力的一个因子。高某在经历一次重大考试失败后,他潜意识里把原因归结于考试前夕的身体不适,至此每次考试都会出现躯体、行为上不同程度的考试焦虑来逃避他心理上的问题,焦虑和对糟糕的体验防卫失效,导致了心理崩溃,结果严重制约了高某理性地判断自己行为的影响的能力,即使考试内容对他来说不难,但他在高度焦虑和恐惧下,也无法信任自己的考试能力。
4.学习策略低下
学生学习促进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张彩娟等,2017)。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掌握程度会影响到学生的考试焦虑状况。具有良好认知策略的学习者会运用现有的知识去解决将要面临的问题,学生了解学习材料的难易程度,控制学习时间的多少,确定学习目标的高低,并选用合适的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而高某每逢比赛的几天都要苦练苦学到深夜,学习方法缺乏科学性,熬夜学习,造成第二天精力不济,引起考试焦虑,导致失误。高某显然缺乏很好的学习策略,不能做到对知识很好地认知与掌握,更加不能很好地调控自己,临时抱佛脚,一进入考场就焦虑,从而影响了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