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型案例
小学时,铭铭在班上名列前茅,自打上了初中,仿佛一切都变了。
一天,上英语课时,班长突然跑到办公室来,说铭铭上课开小差被英语老师批评了,铭铭顶撞了英语老师。我立刻赶到了教室把铭铭带了回来,直接训了他一顿。铭铭十分沮丧,感觉自己不被老师所喜欢。此后铭铭上课经常打瞌睡,无精打采的样子。
不久后,班长又跑到我办公室来了,铭铭又在课堂上与英语老师吵架了。这次我把他带到了操场上,问他原因,他说:“我只是向后面的同学借笔,英语老师总是抓住一点小事小题大做,一点也不尊重我的感受。”我对他说:“首先我要肯定英语老师的做法,他对你严格要求,是对你负责并非忽视你;当然,老师的做法也有所欠妥,不该当众责罚你,可你想,如果同学们都和你一样,任性妄为,那还怎么上课?”看他渐渐安静下来,我继续说:“你的体育很好,网球打得不错,这说明你不是一无是处,而是不够用心,我相信,如果你能好好学习,成绩一定会提高的。这样吧,如果下次课堂上你又开小差,而老师只看你一眼,你愿意马上改正过来吗?”铭铭点头表示能做到。
下课我又找了英语老师谈话,把铭铭的情况告诉了他,他也意识到自己处理方式的欠妥,伤害了铭铭,表示同意与我配合。此后英语老师在课堂上再没责罚过他,他也再没有与英语老师发生冲突。
后来我又发现他有些看不清黑板上的字,没有听懂时也无人请教。我将他调到了第一排,还给他安排了一个成绩较好的同桌,他的学习兴趣仿佛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也能经常举手发言,课堂上的习惯越来越好。因为他的体育很好,所以让他担任了体育委员,此后,他不负众望,率领全班同学在校田径运动会上勇夺全校第一,与同学的关系也越来越好。
需要是个体感到缺乏某种事物,力图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循此逻辑,学习需要就是学生感到缺乏某些知识,力图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学习需要既是一种主观需要,即满足主体对知识的需求,也是一种客观需要,即什么年龄阶段需要学习哪一类具体的知识。从学术上看,学习动机本身就是一种需要,因为它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这意味着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需要是激发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内部动力(马斯洛,2013)。目前有许多心理学家将需要与动机联系起来。例如,H.A.默里认为,学习动机主要是个人想得到别人或团体的承认或肯定的“交往需要”与个人想取得优胜、自我改进的“成就需要”。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七种,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与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将前四种需要定义为缺失需要,后三种需要是生长需要。不同的需要对学习动机有着不同的影响。
案例中铭铭有多个需要被忽视才导致失去学习兴趣,成绩下滑的。首先是生理需要,他上课打瞌睡、无精打采说明他基本的生理需要都没有满足。其次,铭铭有社交的需要,老师与班干部们没有给予同学们足够的爱和关注,使同学们缺乏动力。再而,铭铭有尊重的需要,老师当众责罚铭铭,使铭铭没有在老师那里得到足够的尊重,从而产生叛逆心理,站在老师的对立面,没有心情好好学习。最后,铭铭有学习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当他得到老师理解时,不仅能上课积极举手发言,还担任体育委员,带领同学们取得全校第一的好成绩。可见,心理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