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原因分析
许多学生也如案例中的同学一样,存在着学习目标方面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学习目标意识缺失
目标就是要达到的目的或标准,也就是说当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时,都应该确定要达到的一种目的,或者形成的一种标准。所谓目标意识是人脑对目标的主观体验,是人们对目标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学习过程中树立目标意识,首先需要根据学习的任务弄清“要什么”,清楚学习材料的特点,然后问问自己“有什么”,努力缩小“有什么”和“要什么”之间的距离。一般来说,学习目标意识包括目标的明确意识和合理意识两个方面。学生学习目标意识薄弱,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处于无目标的被动状态。当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时,学生的接受能力也就不如主动学习的学生。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都在不经意地去完成已定目标。缺乏目标意识往往就会像案例中的同学一样,在学习上得过且过、上课无精神;在生活上马马虎虎、漫无目的,这样的状态最终会取得一个不理想的成绩,使得实际的成绩与理想的成绩不匹配。
2.学习目标设置盲目
目标设置有两个最基本的属性:明确度和难度。从明确度来看,目标可以是模糊的,也可以是明确的。目标本身来说是有一定的激励作用,让人能够把自己的需要通过目标转化为动机,再通过努力获得行为结果,在获得最终行为结果之后,再与已定目标进行比较,进行及时的修正,最后实现目标。从目标实现难度来看,目标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过易过难都无法达到设置目标的作用。相对于人生目标,学习目标比较具体,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它可以使我们比较容易地享受成功的欢乐,增加我们的信心。因此,实现学习目标也是实现人生理想目标的一个基石,只有所有的目标进行有效组合才能避免一些无效的结果发生。通过设置合适的学习目标,学生不仅能够激发学习动机,而且能够调动学习积极性。像案例中的学生一样,自己现在处于高三年级,一个奋斗的艰难时刻,他不知道如何制定目标,致使现在的他对未来比较茫然。
3.学习自我效能感低
学习自我效能感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学习能力的推测和判断。学习目标的设置和自我效能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如果一个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比较高,那么这个学生在面对比较困难的任务和阻碍时,实现目标的成功机会概率比较大(刘以榕、申艳娥,2005)。相比之下,低的自我效能感则使学生在学习上坚持的时间不长,很难顺利完成学业目标活动。就像案例中的同学刚开始成绩优异,可是后来在经历了一系列失败的打击之后失去了自信心,一直得不到良好的成绩,使得自我效能感低下,对自己的自身能力产生了怀疑,无法找到合适的目标。
4.习得性无助感
习得性无助,原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这里借指学生一次次无法完成既定目标而产生的无助感。学生如果在学习的竞争中一直处于中下水平,无法实现自己的高层次目标,就会让自己的自信心受到一定的打击,从而产生一定的心理失衡。由于他们从不或很少在主观的努力和个人的学习方法中寻找原因,只片面地认为是自我学习能力的问题,进而产生力不从心之感和无助感。这些学生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会成功,他们对学习缺乏动力和进取心,即使在面对简单的任务时,他们也会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而逃避任务的完成,于是习得性无助心理便顺势产生。这类学生追求成功的动机远远小于避免失败的动机。案例中的同学因为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越学习越没有热情,甚至开始讨厌学习,这就是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