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原因分析
许多中学生也如案例中的小峯一样,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多动行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注意障碍
注意是指一段时间内心理活动一定的指向和集中,正常情况下人的注意能保持适当的范围和广度,并维持一定的稳定性。注意分为两种:主动注意和被动注意。具有多动行为的学生常常主动注意减退,被动注意增强,他们的注意对象常常缺乏清晰性和明确性,表现为专注力不集中,课堂上不能一心一意地听讲,容易被周围的新鲜事物干扰而分神。如案例中的小峯,上课不遵守纪律,喜欢左顾右盼、晃腿、晃椅子,也就是说,他的注意对象不能一直保持在老师身上,而是不自主地转移到了与课堂无关的活动上,直接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学习成绩不理想。多动行为的学生大多和小峯一样,无法集中注意力去完成一项任务,一旦外界出现某些声音或刺激,马上就会被吸引;完成作业时常常因为不能注意到细节而出错,有时会抵制不感兴趣科目的作业;做事情也有头无尾,经常打退堂鼓或一再更改目标,甚至会直接拒绝做那些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事情。所以经常有些家长抱怨说:“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特别多,自己也无法改正。”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多动行为并不意味着学生一直无法集中注意力,有些学生则是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过短。
2.自我认识不足
自我认识是指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身的认识对行为表现有直接的影响,案例中的小峯,在家父亲粗暴的教育方式使其经常受到责备,在班级中排名一直靠后,所以他对自我的认识出现偏差,缺乏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出现了“错误的否定”,认为自身没有闪光点、一无是处,肯定一事无成,从而对自己要求放松,放任课堂上的不当行为,久而久之,形成多动行为。而多动行为的出现,使老师和家长产生不满,顶撞冲突增加,小峯更加自卑,自我认识愈加不足,形成恶性循环。实际上,学生在课堂上频繁出现小动作并不意味着多动行为的产生,如果老师和家长坚定地认为该学生存在行为上的障碍,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错误暗示,让学生觉得自己的确与其他同学不一样,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养成不良学习习惯,多动行为由此产生。对自我认识不足,产生自卑感,对榜样或美好的事物产生排斥、厌恶,不仅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还会使老师、家长和同学因为刻板印象对此类学生产生固定的看法从而妨碍其做出行为上的改变。
3.奖惩措施不当
奖励是一种激励手段,当学生某些行为符合老师或家长的期望和要求时,给予学生奖励,使此类行为得到强化,促使其反复出现。惩罚则是指当学生表现出一个不被认可的行为时,随机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的情境,来减少或抑制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呈现恰当的奖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减轻多动行为。案例中,小峯在课堂上出现多动行为后,老师只会一味的批评;在家里,父亲粗暴的惩罚方式和母亲过度的溺爱,使小峯在“分歧型”的教养方式中成长。小峯不会因为某一天的行为良好而受到奖励,也不会因为错误的表现而得到恰当的说教,这些对小峯多动行为的改善都是不利的。多动行为的学生会不自主地做出一些小动作,即使他们意识到此类行为的错误性,但是由于缺乏良好的自制能力,依旧会表现出不当行为,如在上课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如果老师在这时候表现出了不耐烦、厌恶情绪,会激发学生的叛逆心理;如果对学生过于放任,也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老师和家长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对于出现多动行为这样特殊的孩子,要更加有耐心。
4.家庭教育不良
儿童的性格形成和行为发展与家庭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不良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将产生强化作用。此外,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父母的错误引导会导致孩子产生不良行为。对于这些行为的引导治疗,不应该仅局限于孩子本身,家长也应该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进而通过对家庭这个系统进行调节、引导并加以反馈以达到稳定平和的状态。由于儿童的心理发育还不太成熟,如果在这个期间,家庭关系出现不和谐现象甚至是拳脚相向,或是父母脾气暴躁等都会使儿童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的伤害,以至于儿童出现多动行为。另一方面如果父母过度溺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一度顺从,会致使儿童变得娇蛮任性、不讲道理,甚至出现一些不得体言行却不自知的情况。还有的家长希望孩子出人头地,可能会在早期开发儿童智力的过程中施加超出儿童承受范围的压力,致使儿童的心理发展缓慢,自控能力低下,这也容易导致多动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