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典型案例
刘某是一名高一的学生,性格开朗,上高中之前成绩很优秀,但是上了高中之后,慢慢的学习跟不上了,上课时老师讲的东西经常听不明白,下课后去请教老师,老师也不爱搭理。在一次测验中他出现的失误令他很自责,老师觉得刘某的学习态度不好,不认真准备考试,所以在全班同学面前对他进行了批评。因为成绩与名次大幅度后退,回家后父母也骂了他一顿。老师和父母的批评让他觉得压力非常大,刘某希望下次的考试自己能回到以前的名次,重新获得认可,之后学习十分用功。到了考试那天,下了大雨,刘某的心情很糟糕,最后考得也很不理想。他觉得是考试那天天气不好,还有老师对他的态度不好,所以自己才没有考好。但是老师和家长还是严厉地批评了他,刘某觉得是老师教得不好,父母也只关心他的成绩,一次一次的失败之后,他对自己也失去了信心,慢慢地开始抗拒学习,也变得不爱和同学交流了。
归因理论是关于个人阐释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社会认知理论。旨在通过分析和推测行为的因果关系,以控制人们在环境及其影响下的行为(车文博2001)。观察者如何判断、解释他人和自己行为的原因,是归因理论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林崇德,姜璐,王德胜,何本方,李春生,李德芳等1994)。归因理论尝试根据各种不同归因过程和作用,来阐明归因的其他各种理论,用来理解、预测和控制所处的环境,以及与环境相伴随的行动。归因理论主要有(1)海德的归因理论;(2)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论理论;(3)凯利的三度理论;(4)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5)阿布拉姆森等的归因理论。归因偏差是大多数人具有的无意或非完全有意地将个人行为及其结果进行不准确归因的现象,最常见的有基本归因偏差和自我服务归因偏差。归因偏差包括认知性偏差,动机性偏差和性别偏差。许多心理研究都表明,人们在成功时常归因为自己的能力,而却把失败归因于外在环境影响并试图把责任推给他人(王见明,2005)。在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的时候,人们并不总是合乎逻辑的,所以就会产生归因偏差。
案例中刘某出现的情况,就是因为归因偏差所致。他认为考试成绩不好归因于多方面,如刘某认为是天气原因,这主要是利己主义归因偏差,属于外部归因;刘某学习跟不上,老师认为是他学习不认真,刘某则认为父母只关心成绩不关心生活,且父母一味的责骂他,正是由于行为者和观察者所占角度不同产生的归因分歧属于片面归因偏差(韩仁生,2004)。这些归因偏差都会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不利影响,都不利于推进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