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原因分析
很多的学生也如案例中的小蒋一样,在自己的学习中遇到困惑,对信念问题有疑虑,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错误的学习归因
学习归因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及结果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推论,它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深刻影响(谭彩霞,史海云,2011)。成功者会认为失败是由于自己不够努力,那么他除了对失败感到愧疚之外,还会对改变失败的结局充满信心,他认识到学习的艰难,将会更加勤奋和努力。而普通人常常习惯于把失败推卸于任务太过困难,即使他意识到学习需要付诸努力,也不会坚定自己可以改变失败结果的信心,所以在学习中不作任何努力。
案例中的小蒋对自己成绩下滑和考试失败的结果缺乏正确的分析。一方面她将自身的失败归咎于实验班的学习环境和竞争给自己带来过大的压力,从而致使她成绩下滑;另一方面小蒋觉得自身的学习能力不够,即使每天都在进行题海战术,但成绩依然没有起色。小蒋将失败的结果归因于外部环境和个人能力上,对学习产生习得性无助,使自身陷入无法改变现实结果的无力感和挫败感,并产生自卑、羞愧的负面情绪。
2.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
Higgins的自我差异理论(self-discrepancy theory)认为,个体自我概念包含三个部分:理想自我(ideal self)、应该自我(ought self)和现实自我(actual self)。自我差异是指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之间的差距。当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没有达到理想状态时,就会产生一种消极心理。这种消极心理会导致抑郁、失望、挫折感、羞耻等不良情绪。案例中的小蒋高一时树立了考上复旦大学的远大目标,并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可是她目前的学习成绩和学习状态与最初制定的目标相距甚远,她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相差甚远,因此导致她产生了沮丧等悲观情绪,从而动摇了她的学习信念。
3.缺乏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学习活动本身能使学生得到情绪上的满足,从而产生成就感。由外部力量和外部环境(即诱因)激发而来的动机,称为外在动机。有的学生有时会感觉生活学习枯燥无味,转而去做一些能激发自己兴趣和激情的事情。
案例中的小蒋,在日复一日的题海战术中,逐渐认为高三的学习生活是枯燥乏味的,此外成绩的不断下滑让小蒋体验到了羞愧、挫败、自卑等负面情绪,学习活动无法给小蒋带来成就感,从而使得她开始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动摇目标。此外,通过小蒋的自述,我们可以得知她之所以制定复旦大学的目标,仅是出于就业的考虑,而不是出于真正的喜爱和追求,所以这一目标很容易就被动摇。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缺失,使得小蒋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对学习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
4.自我效能感低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具有组织和执行达到特定成就的能力的信念。Cervone 和Peake(1986)以及Litt(1988)等人认为,自我效能常常通过两种方式来提高一个人健康行为的可能性。第一,它会影响到我们的做事毅力和努力程度。自我效能低的人通常很容易放弃,而自我效能高的人通常会设定较高的目标,并为此目标付出努力,在面对挫折时更能坚持不懈,提高成功的可能。第二,自我效能也会影响人们在追求目标时的身体反应。自我效能高的人在完成高难度工作时,他们的焦虑水平比较低,免疫系统的运作也较为良好(BanduraCif.Taylor,& Broullard,1988)。也就是说,自我效能的作用机制就好像自证预言一般,你越相信你能够完成某件事(如戒烟),这件事成功的机会就越大。
案例中的小蒋在高三的学习中由于学业上受挫,学习压力变大,她慢慢地对自己失去信心,对考取复旦日后找到好工作的信念也动摇了,自我效能感也随之降低,认为自己无法改变成绩下降的现状,也不能适应实验班的学习生活,从而不断地体验到焦虑和挫败等不良情绪,对学习失去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