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原因分析

二、原因分析

学校教育中,许多中小学生如案例中的小花一样,对某些学科缺乏兴趣,致使学习成绩不理想。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对部分老师、学生和家长进行访谈分析,发现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错误的学习认知

认知是人们对外界事物的刺激进行信息处理的过程。人们常说提高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学好一门课程的源泉。然而,这种效果实现或现象的发生却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如学生对学习态度要有正确的认知。错误的认知往往会对一个人的学习兴趣产生较大而深远的负面影响,且这在学校教育中随处可见。例如,在案例中,小花认为数学课上学习的知识枯燥无味又没有实际用处,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根本用不到那么多复杂的公式。正是因为小花对数学产生这种错误的认知,才造成她对数学产生厌恶心理,从而降低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若学生对自身学习目标缺乏足够的认知,就可能产生无论多么努力都无法实现自己学习目标的错误想法,从而产生受挫心理,降低学习兴趣,产生逃避学习的心理。小花逃避数学的心理状态,想被动或变相逃避自己的弱项,便是这种错误认知的结果。

2.不良的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对学习什么或怎样学习等所持的一般性心理倾向。比较而言,不良的学习态度主要是指学生对待学习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或意志不坚定等。从某种意义上讲,学习态度是学习兴趣的直接表现。一般来说,若一个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则他(或她)的学习态度一般也会较好。同样,若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非常端正,那么他(或她)的学习兴趣也一般较为浓厚。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评价学生的兴趣时,往往会将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案例中,小花课后尽量拖后写数学作业,有时甚至不写;同时,上数学辅导班时,常在课桌抽屉里偷偷看小说。正是因为这种学习态度的不端正,使得小花的学习成绩很不理想。

3.学习动机的缺乏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暂时性、直接性的目标会激励学生的学习干劲。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是相辅相成的,其主要体现在学习过程中针对学习内容的维持时间。强烈的学习欲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斗志和维持学习动机,继而促进学生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从而来培养学习兴趣。而相反的情况下,缺乏学习动机,就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形成。案例中,小花不喜欢学习数学,不想接近和探究数学的奥秘,这说明小花同学本身就缺乏学习动机,从而表现出不良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低。

4.自我效能的不足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人对自我在一定背景下是否有能力去操控行为的期望。自我效能感是以许多心理过程为中介来实现其功能和效用的。一般来说,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改变,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较大影响。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来进一步改善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进行探究的动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自我效能低的人表现为:退缩不前、害怕失败、情绪化地处理问题、在压力面前感到束手无策、容易产生恐慌、羞涩,必要时其知识和技能有时也无法发挥,直接导致学习兴趣的缺乏。当自我效能感不足时,人们往往会缺少对某件事物的自信,缺少完成一件事物的预期,进而就表现为兴趣的缺失。案例中,小花认为数学题目都偏离生活,夸张可笑,不感兴趣,这种情绪化地处理问题,实质是自我效能感不足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