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策建议
对于学生来讲,在需要未能满足时,学习动机就会大大下降,学生会花更多的时间去跟老师作对,以求满足被老师注意的自我需要,努力从老师眼中找到存在感,这样会降低学习效率,对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满足自我需求对学生来讲是刻不容缓的一件事。
1.保障基本生理需求
生理需求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需要,若是生理需要不能被满足,基本的生存就不能维持平衡,个体的生命安全也将会受到威胁。在此基础上,生理需要便是人们生存之根本。当基本的生理需要获得了满足之后,生理需要就不再会是人们工作中最强烈的动力,即这个已经满足的需要不再是激励因素了。学生要激发学习动机,必须从满足自己的低级需要着手。与学习直接相关的激励,是看学习自身是否直接符合生理需要,包括学习强度、学习时间和学习环境等因素。因此,建议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保证平时的饮食健康、营养均衡;第二,加强锻炼,维持健康的体魄;第三,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不要打疲劳战;第四,保证良好的睡眠质量。
2.注重尊重需求
尊重学生就需要了解学生,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教师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必须注重并满足他们的“尊重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培养他们建立“自我实现的需要”(丁晓昕,2016)。老师要维护、激发学生们的自尊,挖掘他们的亮点,长善救失。做到真心地去关爱学生,并转变自己对学生已经固化的态度,冷静地面对“差生”,留给他们冷静思考以及内心冲突的空间和时间,把他们的错误看成他们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让学生感受到足够的尊重,才能使他们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对于老师来说,如果想要批评学生,那么尽量不要选择一些比较公开的场合,可以下课后或者放学后跟他好好地谈谈冲突事件。同时,需要用一种平等的态度对待他们,帮助他们改变错误。二是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多交一些朋友。自尊体验的两大重要因素是建立同伴友谊关系以及被集体接纳。朋友之间的亲密程度高与融入集体的程度高是获得自尊感的重要需求,这种亲密感有助于建立依恋情绪和社会支持,有利于缓解自尊心的消极影响。
3.满足理解需求
既然师生之间的理解非常重要,那么,师生之间如何更好地加深彼此理解呢?我们认为这里面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理解什么;二是如何理解。理解什么,也就是从内容层面,教师需要理解学生的方方面面,诸如理解学生的优缺点、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理解学生的长处与短处等等。只有真正理解了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与教师形成良性互动,从而给学习带来无穷的动力。如何理解学生,也就是理解学生的方式方法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加强沟通。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桥梁,结合案例不难发现,师生之间的很多问题便是由于缺乏沟通所致。作为学生,当遇到问题时,应当主动与老师进行沟通协商,及时把自己的想法、困惑等与老师交流,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受到误解甚至批评,最终影响学习兴趣。因此,师生之间积极的沟通,是双方理解并达成共识的基础。二是改变教育观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哪怕是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教育中,教师不应褒奖优秀的学生而贬低落后的学生。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树立“向孩子们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的基本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呼吸,共成长。
4.重视自我实现需求
学生对自我要严格要求,不应该是简单粗暴,而应当要严而得当,严而有效。学生应当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基础上,重视对个体需要的分析与理解,知道自己拥有什么、需要什么。作为老师,也应及时发现学生的兴趣,并满足学生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重拾对学习的渴望,激发对学习的需要,从而更好地学习。也可以减少这些学生被边缘化的机率,受到老师忽视,被迫站在老师的对立面。学生对于自己的兴趣和想法应该深刻了解,导之以引,激发自己积极向上的热情。给自己制订一些只有自己能完成的目标任务,让自己感受到被需要和别人对自己能力的肯定。自我实现不仅要求个体有比较清晰准确的自我认识,还要勇于在他人与群众面前展现不同的自我(阎平,2001)。具体地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帮助自我实现:一是自我认识。认识自我是实现自我的逻辑起点,也是提高自我实现程度的关键。二是激励自我。激励自我是学习动力的重要来源。三是调节自我。调节自我是自我实现的内部机制。四是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清楚学习是否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