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
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1849—1936),俄罗斯生理学家,是最先开始研究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科学家。1904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奖。
1.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狗的条件反射实验
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的时候发现,狗在吃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与生俱来的生理反应,这种不需要学习的反应叫做无条件反射,本实验中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物是食物,由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称为无条件刺激。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只要听到铃声,狗就会分泌唾液。此时,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通过与无条件刺激的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并且由铃声引起狗的条件反射——分泌唾液。中性刺激(铃声)与无条件刺激(食物)相结合,使动物对中性刺激(铃声)作出反应,被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巴甫洛夫的“信号系统理论”:巴甫洛夫把条件刺激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是指以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具体刺激物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来的条件作用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比如“看见食物有唾液分泌”。
第二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指以语言和文字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来的条件作用系统,是人类独有的条件作用系统。比如典故“望梅止渴”“谈梅生津”“谈虎色变”、看见“减速慢行”的标志放慢车速。
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的主要规律
(1)获得、消退、恢复
①获得
条件反射的获得指中性刺激(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相结合,使中性刺激获得信号意义的过程,即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
②消退
消退是指条件反射形成以后,如果条件刺激反复多次出现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逐渐减弱,直至最终消失的现象。
③恢复
恢复是指消退现象发生后,如果个体得到一段时间的休息,条件刺激再度出现,这时条件反射可能又会自动恢复。这种未经强化而条件反射自动重现的现象称为恢复。
(2)泛化与分化
泛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
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3)强化与抑制
强化的次数越多,条件反射就越巩固。在条件反射巩固后,另一个新刺激与条件反射相结合可以形成第二级条件反射。以此类推,还可以形成第三级条件反射和多级的条件反射。
(二)华生的刺激——反应学说
约翰·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1878.1.9—1958.9.25)是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1915年,他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会长。
华生相信,巴甫洛夫的条件作用可以用来解释人类行为,如果将这种作用加以扩展,可以解释各种类型的学习。他认为,学习是通过用一种刺激取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作用的过程。人类出生时只有几个基础的反射(如打喷嚏、膝跳反射)和情绪反应(如惧、爱、怒等),所有其他行为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建立新刺激——反应(S—R)联结而形成的。华生根据经典性条件作用原理做了一个著名的恐惧形成的实验。
实验被试是一名叫艾波特的出生只有11个月的婴儿,首先让艾波特接触一个中性刺激小白兔,艾波特毫无害怕的表现,似乎想用手去触摸它。然后兔子出现后,紧接着就出现用铁锤敲击一段钢轨发出的使婴儿害怕的响声(无条件刺激)。小白兔出现和钢轨敲击声经过3次结合,单独出现小白兔也会引起艾波特的害怕与防御的行为反应。6次结合后,被试的反应更加强烈,随后泛化到相似的刺激,艾波特对任何有毛的东西都感到害怕,如老鼠、制成标本的动物,甚至有胡子的人。
根据这个婴儿的经典性条件作用实验,华生提出了经典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关于学习的实质的基本观点: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华生片面地强调和机械地对待环境对教育的作用,认为环境决定儿童的心理发展,即“环境决定论”,这方面他的著名陈述是:“给我12个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不论他们父母的才干、爱好、倾向、能力和种族如何,我保证能把其中任何一个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美术家、大商人,以至于乞丐或强盗。”在同年发表的《婴儿心理的研究》一文中,他说:“五岁以前婴儿的人格,可任我们的意志造成或毁灭。”他主张用良好的方法去教育孩子,培养良好习惯。
1.学习的实质
学习的实质是一种刺激代替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作用的过程,通过条件反射建立牢固的刺激——反应联结,从而形成新的行为习惯。
2.行为习惯的形成所遵循的规律
(1)频因律
频因律是指在控制其他无关变量情况下,行为练习次数越多,越容易快速牢固地养成行为习惯。
(2)近因律
近因律是指最近发生的行为反应比较早的行为反应更容易得到强化留存。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
斯金纳的学习理论是西方流行的学习理论。斯金纳用实证主义思想和操作主义立场研究动物和人的行为。他认为行为都是刺激与反应间的一种可以观察到的相互关系构成的,心理实验者的任务就是给予已知的刺激,观察学习者的反应,从而探究学习规律。
斯金纳认为行为可以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指由刺激引起的行为反应,产生的反射类型为刺激型条件反射。操作性行为指由有机体本身发出的反应而不是由刺激引起的,对应的反应类型为操作型条件反射。在研究了人的学习行为后,斯金纳归纳了习得反应、条件强化、泛化作用与消退作用等学习规律。斯金纳认为学习中在一个操作后,及时给予强化奖励,那么该学习行为出现的频率就会提高。练习为进一步强化提供机会,练习本身不能提高学习效果,强化是学习的关键,可以用来控制学习行为。
斯金纳利用操作条件作用理论和积极强化的理论进行教育,他强调学习目的和及时反馈的作用,依据该理论创造了有着深远影响的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但是该理论把学习行为过于简化为机械的操作条件反射,忽视学生学习的主观思考、能动性、智力差异等,把人的学习同动物的学习等同看待,在以后的发展中被不断完善。
斯金纳处理学习问题上提出了著名的强化理论,十分重视强化的重要性。强化指通过强化物提高行为表现的过程,强化物可以是增加学习行为的任何刺激。强化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都可以增加某种行为发生的概率,他还强调强化和惩罚有明显区别,正强化与负强化都增强行为,惩罚是阻止一些不当行为,这是他们的主要区别。强化化包括正强化、负强化和自然消退三种类型:
第一种:正强化,即积极强化。指某种行为发生后,可以从外界获得鼓励愉悦等积极效果,这种效果会提供力量鼓励人们重复该行为。
第二种:负强化,即消极强化。指某种负面的行为发生后,予以否定,减少或撤销原来的消极刺激或要求,以求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
第三种:自然消退,即衰减。某种行为发生后,在一段时间内慢慢撤销对某些行为的强化,以来降低行为发生。
正强化、负强化、自然消退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构成了强化的体系,成为影响人的重要方法。
关于强化的行为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增加重复的可能。强化就是使某种行为可重复发生,增加重复的可能性。例如,当某种行为受到表扬时,就会增加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
(2)具体对象,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有效强化措施。由于人们存在着巨大的个体差异,需要也就不一样。如有的人倾向于物质奖励,有的人更喜欢精神奖励,这些情况下,就要根据对象不同采取不同措施。
(3)细化目标,小步子前进。把目标分为不同的阶段,并界定不同阶段,陈列阶段需要做的事情和时间节点。激励鼓舞人的时候,首先需要设立明确可行的目标,然后根据目标采用合适的强化措施。在实现分解后目标中的小目标被实现后,就及时给予强化,这样可以一步步地慢慢实现大目标,增加人的信心。如果目标定得太大,人们对完成目标的自我效能感会降低,成功做到的希望不大,会很难充分调动人们积极性,不利于促使人们努力去做。
(4)及时反馈。行为有结果之后,需要及时将结果告诉行动者。要取得良好的激励效果,需要尽快采取适当的强化方法,及时强化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激励效果,增加被强化行为发生的概率。
(5)正强化效果比负强化更好。所以强化手段应以正强化为主,辅以其余强化手段,奖惩结合。
强化理论片面地强调外因和环境等刺激对行为的影响,而严重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意志思想等作用,带有机械论的特点。但合适的强化行为有助于引发人们的积极性,引导人们重复被强化行为,有助于在不断地实现小目标的过程中实现大目标。
为了有效实施强化,我们把强化模式分成三个部分:原因、行为及结果。原因是指作出行为前,确定一个客观的具体可行的目标,明确标注会被奖励强化的行为。行为指的是为达成目标而做的行为。结果指达成目标时给予的强化,用来更好地控制行为。这三者结合,相互配合,即为强化系统。
(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他是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社会学习理论重视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促使人行为发生中的作用,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
班杜拉认为以往的学习理论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影响对人类行为的作用,在社会学习理论中,他用物理方法在动物身上实验,探讨了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班杜拉认为人是社会化的,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他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班杜拉的思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学习
人可以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方式来获取信息,并且学习自我调整改进,所以人们可以用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进行是否值得学习的判断,然后采取方法去学习,就能学到复杂的行为。
班杜拉认为人复杂行为很多都是后天学习到的,他们受到客体自身的遗传生理因素、后天经验、环境等影响,它们彼此交互,难以分开。班杜拉认为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班杜拉把这种行为习得过程称为“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将它称为“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间接经验的学习。
观察学习可以细分为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四个过程。
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初始环节,被观察者的行动特征、本人的特征以及观察者和示范者之间的关系等很多因素都影响着学习的效果。观察者比较容易观察与自身相似的或者被认为是优秀的、热门的和有力的榜样。
保持过程中,观察者使示范行为在记忆中保持,通过符号这一媒介,把示范行为以符号的形式表象化,短暂的榜样示范就能够被保持在长时记忆中。
复制过程中,观察者把记忆中的符号和表象转换成适当的外显行为,即再现以前所观察到的示范行为。这一过程涉及观察者根据信息反馈和自身对行为的调整等一系列认知的和行为的操作。
在动机过程中,复制再现示范行为之后,是否能够经常表现出示范行为要受到行为结果因素的影响。行为结果包括外部强化、自我强化和替代性强化。班杜拉把这三种强化作用看成是学习者再现示范行为的动机力量。
2.自我调节论
自我调节是内在强化过程,个体在行为过程中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将自己行为的现实成果和预期进行参照对比,进而调节自身行为。该理论强调了人心理的主观能动作用,承认了人的认知能力、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
3.交互决定论
班杜拉将决定人类行为的影响因素概括为两大类: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和决定行为的结果因素。
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包括学习的遗传机制、以环境刺激信息为基础对行为的预期、社会的预兆性线索等;决定行为的结果因素包括替代性强化(观察者看到榜样或他人受到强化,从而使自己也倾向于做出榜样的行为)和自我强化(当人们达到了自己制定的标准时,他们以自己能够控制的奖赏来加强和维持自己行动的过程)。
4.自我效能原理
自我效能又称“自我信念”“自我效能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某项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个体完成的信念强弱或自我把握程度。
班杜拉指出:“自我效能不只影响活动和场合的选择,也对努力程度产生影响。被知觉到的效能预期是人们遇到应激情况时选择什么活动、花费多大力气、支持多长时间的努力的主要决定者”。班杜拉指出自我效能的形成主要受五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的唤起以及情境条件。
第一,行为的成败经验指经由操作所获得的信息或直接经验。成功的经验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使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反之,多次的失败会降低对自己能力的评估,使人丧失信心。第二,替代性经验指个体能够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关于自我可能性的认识。第三,言语劝说包括他人的暗示、说服性告诫、建议、劝告以及自我规劝。第四,情绪和生理状态也影响自我效能的形成。在充满紧张、危险的场合或负荷较大的情况下,情绪易于唤起,高度的情绪唤起和紧张的生理状态会降低对成功的预期水准。最后,情景条件对自我效能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某些情境比其它情境更难以适应与控制。当个体进入一个陌生而易引起焦虑的情境中时,会降低自我效能的水平与强度。
(五)桑代克的试误-联结学习理论
爱德华·李·桑代克(Edward Lee Thorndike 1874.08.31—1949.08.09),美国心理学家。对动物及人类的学习、教学原理和学习迁移进行研究,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桑代克认为人类的学习行为虽然较为复杂,但本质上还是动物的基本学习方式——试误学习。因此他研究动物的学习,尝试着探索人类学习规律。他的经典实验为饿猫逃出“问题箱”实验。具体实验情况是这样的:
桑代克用木条钉成一个箱子,其中有一个能打开门的脚踏板。当门开启后,猫即可逃出箱子,并能得到箱子外的奖赏——鱼。试验一开始,饿猫进入箱子中时,只是无目的地乱咬、乱撞,后来偶然碰上脚踏板,饿猫打开箱门,逃出箱子,得到了食物。接着第二次,桑代克再把饿猫关在箱子中,如此多次重复,最后,猫一进入箱中即能打开箱门。
实验表明,猫在不断地试误过程中逐渐地学习,不断地改进操作水平。因此桑代克得出结论:“猫的学习是经过多次的试误,由刺激情境与正确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所构成的”。
桑代克在实验中得出结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体形成“刺激”(S)与“反应”(R)之间的联结。他指出“学习即联结。”尝试错误是学习的一个重要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无关错误会不断减少,最终学会行为,这个观点被后人称为“试误说”
根据实验的结果,他提出了大量的学习法则,其中桑代克认为试误学习成功的条件主要有三个: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前的预备定势。有准备有活动会感到满意,有准备没有活动可能会产生烦恼,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被强行要求学习也会感到烦恼。
练习律:S与R的联结强度取决于使用联结的频次,使用频次越多,则联结越强,反之,用得少则弱。联结的重复过程中增加奖励,联结的效果更好。
效果率:如果一个学习行为带来了某种情境中满意的变化,那么类似情境中该学习行为更可能重复发生。一个人的行为结果对他以后的行为有很关键的作用,结果满意则联结增强,结果不满意则联结减弱或者不形成联结。奖励在过程中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指导了大量的教育实践,准备率、练习率、效果律三大定律指导学生要做好准备、大量练习和重复、老师要善用奖惩,并对学生的优秀行为给予及时鼓励等,用来促进学生学习行为的联结,但是他认为人和动物学习的基本方式一致,无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心理因素等,需要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