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策建议

三、对策建议

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是能够在超出现实的情境下分析有关条件以求得问题解决的高级认知过程,一旦思维出现障碍,会对个体造成严重的影响。对于学生而言,思维的正常发展不仅关乎学业,更关乎他们的身心健康,所以我们必须积极探讨,寻求相关的应对措施。

1.丰富思维材料

学生丰富自身的思维材料有多种方式,诸如可以采用如下方法:一是自我预习。学生通过前期的预习,不仅有助于提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有利于基础差的同学在课堂上听课的针对性,从而提高听课效率。二是记录课堂笔记。俗话说,“好头脑,不如烂笔头”。学生养成记录课堂笔记的良好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理清课堂脉络,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还有利于课后回忆思考,帮助提高学习成绩。案例中的小周在课堂上听课时,经常出现听一遍似懂非懂的现象,那么此时若采用课堂笔记将有利于他的课后分析,即“老师讲的我哪里不懂,怎么解决。”三是适度的课后补习。学生的学习大多都属于权威即书本或者经验,那么课后的指导就十分有必要。案例中小周同学的学习能力不足势必需要更多的指导来充实他的思维材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请老师“对症下药”将有利于小周提高他的思维材料的质量。

2.避免思维定势

思维与思维定势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主要有四点:思维定势是集中思维活动的重要形式;思维定势是逻辑思维活动的前提;思维定势是创造思维的基础,思维定势与创造思维可以相互转化;思维定势对形成创造思维存在消极作用。因此,我们对于学习中的消极思维定势有以下解决对策:首先,对于第一类取得过成功的比较优秀的学生,他们的策略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我们要协助其策略的优化,使他们的策略具有更高的实际使用率。其次,对于小周这样的学生,我们需要先进行心理疏导使其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然后再进行方法的教学,使其认识到简单方法的实质,然后教导他们合理利用思维与思维定势的相互关系的前三点,最后再逐步培养起他们正确的学习思维。最后,我们也要重视对于思维的迁移能力的训练,合理的迁移将更加有利于思维的进行,减少思维定势现象的发生,促进学习。

3.概括能力的训练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概括能力的训练方面,对于文科提出以下解决方法:学会分析课题,学会抓关键词,养成边写边想(边读边想)的习惯。对于理科也有以下建议:概念教学中培养抽象的概括能力。努力用自己的思维亲自去揭示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属性。我们可以采用启发的方法来获得新概念的过程。其次,在问题教学中培养抽象概括能力。不但要学会解题的方法,而且要以问题为基点,进行抽象概括等方面的思维训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在建模中培养抽象概括能力。重视概念的演变过程教学,弄清概念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它在现实生活中的表象,演变后的一般意义是什么。

4.注意力训练

虽然案例中的小周是由于成绩一直不理想引起的注意力效率低下,但注意力低下这个问题在学生中是广泛存在的,而且大部分均较轻微,普通咨询和辅导就可以解决。提高注意力的具体的方法有:(1)舒尔特表训练法:将1-25个数字打乱顺序填在一张25格的表格中,然后以最快的速度边读边将这二十五个数字指出,同时计时。研究表明:7-8岁儿童所用时间是30-50秒,平均40-42秒;正常成年人所用时间大约是25-30秒,有些人更短,可以达到十几秒。(2)听词训练。(3)数字或者字母找不同(江斌,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