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展开与经济治理整顿阶段(1983—1991)

(二)全面展开与经济治理整顿阶段(1983—1991)

主要以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乡镇企业为标志,重点解决农民增收和财政增效问题。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1978到1983年,全县广大农民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冲破旧观念、旧体制的束缚,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以多条投资渠道、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生产经营方式发展第二、三产业,全县个体私营经济和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

为使广大工商业者搞好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充分发挥活跃市场、繁荣经济的辅助作用,1983年5月,高密县个体劳动者协会成立大会在县城召开。经过民主协商,选举产生了高密县个体劳动者协会的领导成员,通过了《高密县个体劳动者协会章程》《会员守则》,发出了致全县个体工商业者的《倡议书》。此后,全县相继建立了20处分会,会员达4552人。是年,全县个体工商业户达7200户,从业人员11012人。

1984年4月,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政社分开,建立乡镇政府的指示,遵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建立乡政府必须“从便于领导、方便群众出发,合理确定乡的规模”的建乡要求,经批准,全县19处公社、1个镇改设为11个镇、18个乡。1984年6月,高密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关于向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开拓前进的南关大队学习的决定》,号召全县人民学习南关不断完善责任制,积极改革管理体制的创新精神;广开言路,不拘一格重用和招聘人才的宽阔胸襟;依靠群众,队户合股,集资经营的办法;广开销路,搞活流通的胆略;敢于创新,勇于改革的气魄;加强党的建设,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学南关、赶南关”大办乡镇企业的热潮。从此,全县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到1984年底,全县乡镇企业发展到12688处,从业人员80538人,生产12大类产品400多个品种;乡镇企业完成收入8099万元,占全县工副业收入的13.65%;村办企业完成收入10666万元,占工副业收入的17.97%。

1985年,开始兴办个体联合体企业,乡镇企业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县胶木制品厂与国家机电部广州日用电器研究所联合开发的组合式快速接线电器附件,填补了国内空白;兴华采暖设备厂研制的“FD-”系列风机盘管空调器、“ZK-”系列大型组合式空调器,填补了省内空白。

1986年5月,县委、县政府根据中央及省、市委的有关指示精神和全县乡镇企业的实际情况,作出了关于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的“八项规定”:一是对乡镇企业亦工亦农干部职工全面进行技术级别、职称的评定工作;二是加强对乡镇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三是加强对企业技术人员和工人骨干的管理;四是鼓励企业增上新项目,搞好技术改造;五是允许乡镇企业厂长(经理),为搞活经营进行必要的应酬;六是提高乡镇企业的计税工资标准;七是增加乡镇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贷款,帮助他们解决资金紧缺的困难;八是加强乡镇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开展争创文明单位活动。[3]是年6月,县委、县政府作出搞活企业的“十六条规定”:一是继续搞好企业职工收入与经济效益挂钩浮动;二是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承包责任制,彻底打破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企业不论采取哪一种经济承包责任制形式,都要从中提取标准工资的20%,同奖金挂在一起进行浮动;三是逐步推行企业主管公司、局的奖金总额与所属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挂钩浮动;四是认真搞好联购联销计酬;五是正确执行3%的升级办法;六是在工商企业评定工人技师;七是积极做好人才流动工作;八是试行农民合同制工人制度;九是改革干部任免制度,实行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十是放宽国有企业的奖金政策;十一是管好用好企业应酬接待费;十二是采取措施解决企业技术改造资金不足的问题;十三是开展财务大检查,摸清企业底子;十四是进一步放开物价政策,扩大浮动价格范围;十五是允许副局级工业企业购买汽车;十六是实事求是地解决经营承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4]

1987年6月,县委、县政府批转《高密县全面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实施方案》,对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的指导思想、基本内容、方法步骤、组织领导提出了具体意见。12月,县委、县政府召开深化企业改革工作会议,传达贯彻潍坊市深化企业改革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全县前段改革经验,部署下一步改革任务。县委副书记、县长王在辉在讲话中提出,紧紧围绕转换和完善企业经营机制,加快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下一步主要任务是:一是全面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继续探索“两权”(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的新路子;二是加快步伐,进一步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三是改革固定工制度,实行劳动组合制;四是坚持物质利益原则,改革企业内部分配制度;五是大力开展横向经济联合,不断向高层次发展。[5]是年,夏庄通用机械厂铸件远销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20个国家和地区;高密玛钢厂锚件远销北欧和东南亚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标志着高密乡镇外向型经济开始起步。

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的大力推进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逐步深化,极大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农民家庭成了经营主体,全县个体经济获得较快发展。1988年1月,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农村经济工作会议,县委书记王立福提出要突出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确保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二是把乡镇企业放在振兴农村经济的重要战略地位上切实抓好;三是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四是进一步搞活农村商品流通。[6]4月,县委、县政府在青岛举行了“高密县发展外向型经济新闻发布会”,省、青岛市的外贸部门及厂家代表150多人应邀参加。7月,国家农业部在高密召开了全国乡镇企业首届优秀质量管理小组评选会,高密4家企业入选,占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总数的23%。8月,在县气门嘴厂进行资产股份制试点的基础上,29处乡镇企业试行了股份制,企业改革不断深化。是年,全县有4.3万农村劳动力离开耕地,转向经营家庭办和联户办的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和其他服务业,办起了家庭工业企业,个体私营经济成为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

随着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违法违章、假冒商标和虚假广告等问题也随之暴露,国家对乡镇企业也采取“调整、整顿、改造、提高”八字方针,宏观调控,银根收紧。同时,受1988年下半年通货膨胀及1989年春夏之交政治风波影响,个体私营经济与乡镇企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发生变化,经济环境趋紧。1989年2月,根据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方针,县委结合全县实际,制定了《关于1989年深化企业改革的意见》:一是认真贯彻实施《企业法》和《破产法》,逐步使企业的经营活动纳入法制化轨道;二是搞好承包制的完善和配套,加快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三是进一步搞好企业内部的各项配套改革;四是推行现代化管理办法,加强企业技术进步;五是积极推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股份制;六是搞好企业兼并和拍卖,实现优胜劣汰;七是大力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和企业集团;八是搞好企业外部配套改革,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1990年1月,全县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强调要坚持“八字”方针,引导乡镇企业健康稳定发展;拓宽门路,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搞好内外贸易,活跃农村市场。8月,县委、县政府召开工业生产座谈会,对全县工业下一步工作提出了五点要求:一是认清形势,明确任务;二是抓好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管理,发挥整体优势;三是认真搞好第二轮承包,继续发挥承包制的优势;四是培训党员,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五是各行各业要大力支援工业生产,严禁向企业乱摊派,乱集资。[7]

1991年6月,根据国务院和省、市的有关文件精神,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搞活企业的意见》。《意见》对企业内部领导干部的任免、机构设置及用工制度、分配制度、改革、技术改造、资金利用、生产经营、减轻企业负担、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等方面提出了18条具体要求。8月,县委、县政府作出《关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决定(试行)》。《决定》要求全县各级组织要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来抓,认真贯彻执行“积极扶持,合理规划,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把改革、调整、发展、提高紧密结合起来,突出内涵发展、市场开拓和经济效益,鼓励新办乡镇企业;对乡镇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技术进步、人才培训、干部管理、减轻企业负担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是年,一些乡镇企业充分利用这一时机,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强化经营管理,大力引进国外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这些措施提升了企业档次,实现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1991年,全县完成工农业总产值33.2亿元,是1983年的5.2倍,其中工业总产值22.7亿元,农业总产值10.5亿元,分别是1983年的9.5倍和2.6倍;粮食总产量57.7万吨,是1983年的1.4倍;实现财政收入8412万元,是1983年的3.5倍;社会商品零售额5.5亿元,是1983年的3倍。全县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传播了科学知识,推动了技术进步,冲破了农村长期形成的旧思想、旧观念和僵化经济体制的束缚,培养了一批具有理论知识、管理才能的经营者和掌握一定技术的工人,改变了农村落后的状况,较好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在有限土地上争饭吃的问题,提高了从业农民的生活水平,减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壮大了财政实力,更为重要的是,为高密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