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阶段:在深化履职中拓展提升(2006—2011)

(三)第三阶段:在深化履职中拓展提升(2006—2011)

2006年7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中发〔2006〕15号),这是指导新世纪新阶段统战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市委按照《意见》要求,进一步把统战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富强和谐现代化中等城市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

1.为促进全市经济建设服务

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市委把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作为经济统战工作的重要一环,紧紧围绕中央及各级党委的决策部署,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不断完善管理服务职能,拓宽管理服务领域。

坚持以招商引资为重点,发挥统战部、台办职能优势,组织经济界人士参加对台经贸洽谈会,加强与外地企业界的联系,协助企业招商引资、开拓市场,为经济建设牵线搭桥。仅2006年,就组织300人参加第十二届鲁台经贸洽谈会,其中邀请台商及其他客商100多名。期间,共签订协议和项目24个,总投资10.8亿元。其中台资项目7个,总投资2.4亿元。通过产品展示,参展企业与韩国和台湾地区等企业达成产品购销协议2.93亿元。此后,每年鲁台经贸洽谈都签订一批投资、销售等协议,经贸合作取得丰硕成果。

2006年开始,按照“凝聚行业力量、促进产业发展、服务行业厂商、搭建政企桥梁”的理念,在市委统战部的领导下,由市工商联牵头,围绕行业产业发展,组建行业协会商会,集行业之力,办行业之事,为行业服务。2006年5月,组织对玩具行业进行调查摸底,成立高密市玩具行业协会(共有会员162家)。按照稳步推进、有序发展的思路,到2010年,先后成立鞋业(会员160家)、劳保用品(会员152家)、五金建材(会员83家)、木制板(会员81家)、电子(会员58家)、服装(会员43家)、装饰装修(会员52家)等行业协会或商会。

各行业协会商会成立后,切实加强内部管理,分别建立协会公约,对会员企业的竞争行为及部分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规范,每年就会员企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对来年产业发展前景和市场趋势进行分析,及时反馈会员企业,为企业制订经营计划、确定发展重点提供依据。同时不定期组织外出考察,合作拓展市场,提升行业竞争力。为解决部分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从2006年开始,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加大对协会商会会员的扶持力度。2007年初,高密农村信用社与先期成立的玩具行业协会等5个行业协会分别组建“行业市场信用联盟”,首批授信款额近2亿元。2009年,“行业市场信用联盟”扩展到电子行业和服务行业商会,授信业户达到719家,授信4.55亿元。当年,各会员企业办理贷款423笔,金额近3亿元,让利贷款利息800多万元。随后,高密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与各信用联盟保持密切业务联系,推进银企对接,有效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促进了企业增资扩产。

2008年,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开展“企业年”活动,推动全市企业二次创业。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组织张恭运等19人发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为建设富强和谐大高密建功立业》的倡议书,动员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转变加快发展观念,开辟自主创新途径,生发市场竞争优势,投身建设富强和谐大高密的热潮。广大非公有制企业主动融入全市大局,积极参与“企业年”活动,加大增资扩产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持续健康发展。随后,市委、市政府每年确定一个活动主题,相继开展“深化企业年”“项目建设年”“项目建设攻坚年”等活动,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都通过会议、倡议、座谈、观摩等形式,动员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活动,抢抓政策机遇,加快科学发展。

2.为促进全市政治建设服务

市委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切实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增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党外人士的团结与合作。统战部不断丰富和完善政治协商的内容和形式,拓宽参政议政的范围和渠道,创新民主监督的途径和机制,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等统战成员的思想工作,加大对党外干部和党外人士队伍建设的力度。

以建言献策为重点,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密切与市政协的协作配合,围绕全市“十一五”规划、每年党委政府确定的为民“十件实事”等重大决策,组织各阶层的统战成员、政协委员广泛开展调研活动,引导他们积极建言献策。一是加强教育引导,增强建言献策的针对性。教育各阶层的统战成员、政协委员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当好党委政府的“智囊团”“参谋部”,同时对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各种重大决策和重点部署,及时组织他们进行学习,为他们知情问政、建言献策奠定基础。二是疏通渠道,为建言献策创造条件。采取定期召开情况通报会、座谈会和发放书面《征求意见书》等形式,征求建议意见,疏通由下至上的反映渠道。对收集到的建议意见,认真分类整理,及时向党委政府或有关部门反映,做好成果转化工作,疏通建言献策由上至下的落实渠道,调动了统战成员、政协委员建言献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深入调查,多出“精品”。广大统战成员深入到基层一线,认真调查研究,积极撰写调查报告,许多建议意见报送市委、市政府后,进入党政决策。其中新社会阶层人士单连升联合政协委员们共同提出《关于解决高密西部、南部乡镇吃水难问题的提案》,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投资1.089亿元建设集中供水设施,使34万农民饮上了安全水。

以非公有制企业党建为引领,加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教育引导。坚持以党组织组建为抓手,深化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思想教育。2008年7月,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指导玩具行业协会成立党支部,开创了高密行业协会党建工作的先例。随后,又对劳保、五金建材、鞋业、木制板行业协会的党员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相继成立党支部,将协会、商会党员建档管理,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组织分散、人员流动性大、党组织“边缘化”等实际问题,强化了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政治引领。2010年3月,市委成立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工委,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作为重要组成单位,继续推动党建工作与行业协会、商会管理工作相结合,与开展创先争优、强堡垒做先锋活动、深化“争创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的“两争”主题实践相结合,激发了企业抓党建工作的热情。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注意在生产、工作第一线和各类专业技术业务骨干、青年员工中发展党员,并通过设立“党员文明岗”、划分“党员责任区”,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党员身边无事故”“党员帮贫致富”等各种方式,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以落实政治待遇为着力点,推动党外干部工作实现新突破。2006年开始,市委统战部牵头在全市开展了党外优秀干部推荐工作,对推荐人选逐一进行考察,全面了解党外优秀干部情况,搞好跟踪培养,为他们增长才干、提高能力创造机会。2007年,高密新增添民革成员1人,已有民盟、民建、民革、九三学社4个民主党派类别。在市十六届人大、十二届政协换届后,人大代表共276人,其中党外人士98人;政协委员共266人,其中党外人士115人,党外人士分别占全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总数的35%、43%。2009年,市委组织部、统战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的意见》,对党外干部的推荐、培养、选拔和使用作出明确要求,为加强党外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保障。2010年,面向社会招考了10名党外副科级干部,到科技、卫生、水利、国土等8个部门和镇(街道)任职。全市科级以上党外干部达到32人,其中县级党外干部5人,科级党外干部27人,各镇(街道)及市直有关单位按要求配备了党外领导干部。各部门、单位正确处理党组织领导与党外干部发挥作用的关系,党委(党组)会议邀请领导班子中的党外干部列席,确保党外干部有职、有责、有权。

3.为促进全市文化建设服务

市委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积极整合资源,服务文化名市建设。

重点实施4个工程:实施产业工程。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进入文化产业发展领域,开展文化交流合作,着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制造业,打造统战文化“龙头”企业,助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全市先后启动晏子文化园、礼园等文化产业升级项目,建设岭西草堂、齐稼庄园等项目,完善提升恵影数字影城、历史名人馆、雷音寺等项目运营管理水平,促进了文化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实施宣教工程。深化统战宣传教育,凝聚统战文化共识,扩大统一战线社会影响力,增强凝聚力。先后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纪念辛亥革命胜利100周年等重大节点,组织开展统一战线书画摄影展、征文、知识竞赛等活动10多场次,既丰富了统战文化生活,也进一步凝聚了思想政治共识。市委统战部还把文化统战落实到基层,组织各民主党派成员、工商联和各统战社团开展文化下乡活动20多次,每年春节前夕义务为基层群众写春联,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实施人才工程。把培养党外文化人才作为推进统战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以传承振兴“三贤四宝”等传统文化为己任,帮助邵泽中、商咏梅、王俊波等党外人士申报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积极参与筹备海峡两岸郑玄学术研讨会、中国晏子文化研讨会、莫言作品研讨会等文化交流活动,充分发挥名人效应,有效宣传了红高粱文化品牌。2008年5月,成立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共有会员76名。会同文广新局等部门组织指导高密台湾校园文化活动,举办高密民间艺术创意大赛、非遗进社区进校园,促进了民间艺术传承发展。

实施创作工程。鼓励文化界党外代表人士创作一批展现统一战线历史文化和精神风貌的精品力作,增加统战文化积淀,扩大统战文化的影响力。市政协等单位编纂出版了《辛亥革命在高密》《高密半印半画年画》《高密村庄大典》等文史书籍。《高密三贤丛书》被评为潍坊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高密婚嫁文化》填补了潍坊市婚俗文化研究的空白。党外人士、诗人李丹平用了11年的时间,创作长达50多万字的《高密诗派研究》,填补了高密古典文学研究和全国高密诗派综合性研究的空白,于2012年交付出版。

4.为促进全市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坚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保持全市宗教界的和谐稳定。一是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实践活动。2006至2012年,先后开展“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基督教私设聚会点清理整顿”“佛教基本情况摸底调查”“宗教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争创和谐教会,争做文明信徒”等活动。教内部矛盾,宗教活动秩序日益规范。二是注意抓好学习宣传。在全市宗教界大力宣传党的宗教政策,教育宗教界教职人员和爱国人士对教规教义做出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符合的进步解释。三是大力加强阵地建设。2009年7月,雷音寺对外开放,这是高密唯一合法佛教活动场所。同年,进一步加强基督教堂点规范化建设,新建东关教堂。明确各镇(街)宣传统战委员兼任民族宗教助理,落实宗教属地管理原则,具体负责本地、本单位的民族宗教工作。建立了由神职人员、宗教活动场所负责人和部分信徒骨干组成的信息网络,及时反馈境外宗教渗透和违法、非法宗教活动的有关信息,做到情况明、信息灵,不给境外敌对势力以可乘之机。四是做好超前预防工作。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进一步巩固基督教私设聚会点的治理成果,通过登记、发证对新批准设立的6个聚会点和以堂带点负责人进行遵纪守法教育;规范宗教活动秩序,定期召开宗教工作调度会,对基督教私设聚会点、家庭聚会点及时跟上处理措施,对基督教信徒数量、分布与人员构成情况及时掌控;建立监督检查考核机制,对宗教活动场所和活动秩序管理建章立制,保持了全市宗教界的和谐稳定。2010年,市基督教“三自”爱委会主任牧师赵永泉被中央统战部和国家宗教局评为“全国宗教创建和谐先进个人”。

积极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和谐创建。从2006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围绕和谐企业创建,每年确定一个主题:2006年以“劳动关系和谐”为主题,2007年以“企业内部、企业与社会、企业与环境和谐”为主题,2008年以“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为主题,2010年以“工资集体协商要约行动”为主题,深入开展和谐企业创建活动。市委统战部会同市工商联积极引导和发动非公有制企业围绕每个主题,创新创建活动的方式方法,力推和谐企业创建工作创新发展。2008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组织非公有制企业作出“不下岗、不裁员、不减薪”的“三不承诺”,引导广大职工作出“不等靠、不挑拣、不抱怨”的“三不承诺”。到2010年12月,全市有684家非公有制企业被评为镇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277家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被评为高密市级以上和谐企业称号,其中孚日集团荣获“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称号。同时,组织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开展走访慰问企业职工活动,重点是走访慰问企业职工中生活困难、因公致残、生产第一线的职工和热爱企业、为企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职工,虚心听取职工关于企业发展的意见建议,鼓励和支持职工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引导职工积极参加学习教育,努力提高综合素质,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市委统战部坚持不懈引导广大统战对象投身公益活动,以实际行动为党和政府分忧,为弱势群体解难,为社会稳定出力。2006年,会同市工商联开展“民企帮村”活动,动员非公有制企业关爱弱势群体和欠发达地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多做贡献。当年有12家企业参与活动,结对帮扶8处乡镇,为3000多名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到2008年,有78家会员企业参与活动,对镇(街道)、村进行对口帮扶,总帮扶额近亿元,安置农村劳动力3万多人。其中,孚日集团在6处偏远镇投资6000多万元,建设6个加工车间,安置农村劳动力2000多人,增加农民收入2500多万元,取得了农民增收、地方增财、企业发展的多赢效果。潍坊电视台综合新闻频道作做了专题报道。金孚隆超市等商业企业积极发挥品牌、技术、配送体系和人才培训优势,在镇村设立连锁经营店20余处,改善了农村“不安全、不实惠、不方便”的消费环境,在促进农村市场繁荣的同时,为农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玩具行业协会组织带领所属企业到康庄、呼家庄、双羊、柴沟等镇,入村进户对农民进行岗前培训,把车间建到镇、建到村庄,把加工活放到农民家中,使5000多名农民不出门就实现创收。孚日集团荣获全省“民企帮村十佳单位”、潍坊市“民企帮村示范企业”,金孚隆股份公司、玩具行业协会荣获潍坊市“民企帮村优秀企业”。2006至2010年,工商联会员企业积极参与小康河改造、文体中心建设、“两街三路”综合改造、助学助残、“希望工程”、赈灾济困等社会公益事业,年均捐款捐物价值超过500万元。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后,工商联会员企业弘扬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踊跃捐款410万元,捐助毛巾、手套、药品等物资折合人民币151.5万元,有力地支援了灾区重建,充分体现了他们为国分忧、为民解难的责任担当和高尚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