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乱反正,恢复重建阶段(1978—198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弘扬民族文化和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文化发展战略,大胆解放思想,积极投身拨乱反正,文化领域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迅速改变。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第四次文代会《祝辞》中提出我国新时期文学艺术的任务,进一步解决文艺与人民、文艺与生活的关系,以及党如何领导文艺等一系列重大根本问题,为改革开放中国文化发展确立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文化时代。
1.解放思想,拨乱反正
“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高密县文化系统积极响应中央解放思想的号召,坚决破除“两个凡是”的思想桎梏,把思想和行动转到改革开放中来,转到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上来。通过拨乱反正,文化系统的工作秩序得以恢复,一大批文化工作者重新回到文化和艺术工作岗位,以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投身于文化建设。1979年1月,高密县委召开全县四级干部会议,传达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会后,全县立即掀起学习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热潮;4月29日,县委召开全县党员干部会议,部署开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大学习、大讨论活动;8月11日,县委成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习领导小组,举办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五届人大二次会议文件轮训班、学习班。通过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全县文化系统甩掉思想包袱,开启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
2.恢复文化机构
1978年8月,高密县文教局撤销,设立高密县文化局和教育局,文化局负责全市文化发展。1980年8月,高密县文化馆、高密县展览馆合并,一套班子,挂两个牌子:“高密县文化馆”“高密县展览馆”。1981年1月,改称“高密县文展馆”。
1980年7月,图书事业从文化馆分离出来,建立高密县图书馆,隶属县文化局,1982年新建四层大楼,总建筑面积1715.55平方米。馆内设图书外借室、儿童阅览室、报纸杂志阅览室、图书阅览室、文博陈列室、讲座室、资料室。1978年9月,撤销高密县京剧团,恢复原称高密县茂腔剧团。
1981年2月,高密县剧院改称高密县影剧院,演戏兼放电影。1981年春,高密县总工会在院内建立露天电影院,面积3500平方米,设水泥座席2000个,露天壁幕一处。始由电影公司放映,总工会负责场地服务工作,后由电影公司统一管理。1982年3月,高密县电影管理站改称高密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为小型企业,辖两个电影分队和人民电影院、露天电影院、18处人民公社电影管理站。通过恢复和重建文化机构,全市文化事业逐步走向正轨,并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1982年建成使用的高密图书馆
3.复兴群众文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逐步复兴,民间文化开始复苏,曾经被视为“封建迷信”的民艺民俗又开始在民众日常生活中复活。1978年7月23日至8月21日,县文化馆组织人员,在全县搜集挖掘出500首民歌,并于8月20日举行民间歌曲演唱会。文化部民歌搜集办公室把高密《我们是怎样挖掘、整理民间歌曲的》以简报形式向全国推广。12月9日至12日,高密县举行群众文艺创作会演大会,有13处公社和县直两个系统的代表队进行4场演出,共有48个文艺节目,涵盖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等11种文艺形式。1980年1月17日,县委宣传部举办全县群众文艺创作会演。1983年1月30日,县委宣传部下发通知,部署开展全县群众文艺创作调演活动。同年,在东关和城子等村试建村文化活动中心。此后,每年正月初开展春节文化活动,由县直机关及城关各单位组成文艺演出队,参加街头文娱活动。1985年共建设村文化大院750处,各类文化户134个。
1980年,高密成立抢救民间艺术专门小组,进行更为广泛深入的挖掘,把扑灰年画传承保护列为重中之重。1983年春,中共高密县委作出决定,成立抢救挖掘高密民间艺术领导小组,组成专门人员,拨出专款,对高密全县乃至周边县市乡镇的民间艺术进行深入细致的挖掘整理。由各文化站和专门人员组成上百人的征集队伍,在上千个村庄进行收集,寻访艺人近百名,从庄户人家的墙上、柜中征集购买到各类民间艺术品3000余件,其中大多是传统珍品。随后,在县文展馆举办6期民间艺术创作培训班,组织有创作能力的艺人集中学习,制作年画、泥塑、剪纸作品10万余件。期间,山东省业界知名专家田霞光、单应桂、金克全、黄鹂、白逸如、赵修道、鲁鸿恩等多次来高密考察研究,并对高密抢救挖掘民间艺术进行学术指导。1983年2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山东民间工艺美术展览中展出部分高密民间艺术品。1984年6月5日至7月2日,高密县民间艺术展览应首都博物馆的邀请晋京展出,共展出剪纸、风筝、泥塑和扑灰年画等20多个品种,计1200余件展品。有3万多名观众观看展览,人民日报社、工人日报社、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北京分社等20余家报纸杂志和电台、电视台进行专题报道,高密民间艺术蜚声海内外。北京民艺专家、中国美术馆研究员李寸松在一篇专门介绍高密民间艺术的文章中写道:“如果全国两千多个县都能像高密县那样重视民间美术,都来一番挖掘、收集,那将会聚集一笔无法估量的民族民间艺术财富!”晋京展出获得成功后,高密县委、县政府提出“既要联系实际,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又要发扬光大,搞出成果,走向世界”的指导思想,继续在政策、资金上予以支持,鼓励在民间艺术保护中作出贡献的同志;并在高密文化馆建立集中反映高密民间艺术的展览馆,内设扑灰年画、聂家庄泥塑、剪纸等近20个门类,展出大量传统民艺精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社会文化创造热情空前高涨,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文艺工作者和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化精品,文化园地展现出一派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