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阶段:人才工作在推进改革开放和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蓬勃发展(1993—2002)

(二)第二阶段:人才工作在推进改革开放和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蓬勃发展(1993—2002)

这一阶段主要特点是与时俱进,深入改革,人才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破浪前行。

1.完善机制,鼓励人才脱颖而出

高密市(高密自1994年5月撤县设市)不断完善工作制度,落实工作措施,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机制。一是优化人才培育体系。继续强化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发展成人教育,着力抓好继续教育,注重技术培育教育。二是落实吸纳各类人才的政策措施。围绕住房、工资、职称、户口、配偶子女随迁随调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在从事各项经济技术活动方面出台优惠政策。三是合理使用人才。抓好优秀青年干部、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乡村优秀科技人才的选拔使用,为优秀人才发挥作用搭设舞台,提供用武之地。1998年下发的《关于做好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工作的实施意见》,就加强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重要意义进行了着重强调。

2.出台政策,大力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自1993至1999年连续出台《关于选拔掌握一批青年专业技术骨干人才的通知》《关于选拔第二批农民优秀科技人才的通知》等有关专业技术人才选拔管理的政策文件9份,明确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乡村优秀科技人才等专业技术人才的选拔、调整范围和条件,选拔调整省级、潍坊市级、高密县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近千人。高密市专业技术人才工作成绩斐然,得到中央、省委组织部的充分肯定。1996年3月,中央组织部干教局副局长、知工办主任姚雪,山东省委组织部知工处处长林诚等领导,亲临高密检查指导乡村优秀科技人才工作,对高密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同年10月,中央组织部、中央电视台、山东齐鲁电视台联合拍摄专题片《南关村创业人——王建章》。加大人才扶持力度,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津贴标准。1993年印发《关于提高县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专业系统及农民优秀科技人才津贴的通知》。通知指出,县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技术津贴由原来的每月20元提高到30元;县直业务系统及农民优秀科技人才技术津贴由原来的10元提高到15元。

3.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多渠道引进高层次人才

1993年,组织相关部门先后赴西安、大连等地,引进各类急需人才200名,并制定出台《引进人才管理办法》及若干优惠政策。1994年,全市共引进各类急需专业技术人才65名。1998年,与国内十几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联系,引进高层次人才41名;多次聘请外国专家来高密进行科技咨询和服务;为各类优秀人才解决科研经费100多万元。1999年,引进高层次人才49名。

4.国有企业人才工作稳步推进

高密市积极推进企业制度创新和机构调整,拓宽选人渠道,选拔企业经营管理后备人才,为全市企业领导班子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1998年7月,出台《关于深化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的意见》,推进国有、集体企业的制度创新和机构调整,提高国有、集体企业的运行质量和效益。同年9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拓宽选人渠道,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后备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同年11月按照“一推双考”(“一推”指组织推荐,“双考”指笔试和面试)的办法,选拔50名企业经营管理后备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