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机构有序活动阶段(1980—1988)
这一时期,党和国家着力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推进工作重心转移,改革开放全面展开。在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下,高密县政协积极协助县委、县政府拨乱反正、清除“左”的影响,落实统一战线政策,为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发挥重要作用。
1.恢复和健全政协组织
1978年2月,全国政协五届一次会议通过了新的政协章程,恢复了停止十二年之久的政协工作。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人民政协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自此,各级政协组织相继恢复组织和活动。高密县委把恢复和加强政协组织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着力健全组织体系,完善政协组织功能,优化组成人员结构,为政协恢复活动、发挥作用奠定组织基础,创造良好条件。
1980年6月,根据山东省委、潍坊市委安排部署,高密县委责成县委统战部牵头,启动县政协五届一次会议筹备。至8月底,各项筹备工作就绪,并协商确定了85名政协委员。9月,县政协召开五届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政协高密县第五届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常委,这标志着高密县政协在停止活动15年后,恢复了机构,开始了新的活动。县委对恢复后的政协工作十分重视,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设置了办公室和6个工作组,充实了机关工作人员。
1984年,县委进一步调整政协机构设置和工作人员配备,增设“两委”,即学习委员会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并按委员界别设立工商、农业、文教、科技、政法、侨台、医药卫生、青年妇女等8个工作组,工作人员由最初的10人增加到17人。
1987年,政协机关的委室明确为科级。通过调整办事机构,加强上下左右的联系,调动了全体机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政协的工作制度和工作机构日益健全。政协全体会议、常务会议、主席会议的政治协商逐步制度化、规范化;专门委员会以及各种经常性工作机构都已建立,为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2.积极落实和宣传政策
在“文化大革命”中,政协工作长期瘫痪。1979年6月,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指出:“新时期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
改革开放初期,高密在海外有“三胞”4200多人,分布在26个国家和地区,很多人在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影响,经济上有实力,学术上有造诣,而且有较高的爱国爱乡热情。为调动全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性,使全县政协和统一战线工作跟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五届县政协成立后,即配合县委统战部,把政协委员、“三胞”、台属、侨眷的落实政策问题列入议事日程,清除“左”的思想影响,增强全县人民的团结。1980年11月,县政协组织侨台界委员召开座谈会,学习讨论全国人大常委会1979年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向“三胞”眷属宣传解释党的对台方针、侨务政策,消除他们思想深处的疑虑。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叶剑英向新华社记者发表重要谈话,提出关于大陆和台湾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这是处理有关台湾事务的基本原则。10月,县政协专门召开常委会议,传达学习叶剑英讲话精神,畅谈祖国统一的美好前景。
同时,县政协加强与“三胞”的联系,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为增进台胞、侨胞和港澳同胞对社会主义祖国的了解,扩大统一战线在“三胞”中的影响,促进海峡两岸各界人士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祖国早日统一,做了大量工作。到1981年底,对108名因亲属去台受到株连的人员,从政治上恢复了名誉,经济上做了合情合理的兑现;去台人员亲属及其子女在政治上受歧视,在入党、升学、就业、提干等方面受影响的问题,也基本得到解决。同时,县政协通过各种渠道,进一步摸清了全县侨胞在海外生活工作情况,帮助40多户侨眷与海外亲人恢复联系,21名海外侨胞回国探亲。侨胞邹彼得是加拿大温哥华医院的外科医生,并兼任华侨学校校长,对是否回家探亲问题一直犹豫不决。1980年5月,经过县政协持续跟进的政策宣传,是年60岁的他终于回到家乡探亲,受到县委、县政府领导的亲切接见。1983年9月,美国弗吉尼亚州的杨淑华女士来信,请求县政协帮助查找大陆亲人,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在安丘市景芝地区(原高密老八区)找到亲人。夏庄镇旅美侨胞刘哲基先生2年回家探亲3次,1987年在回家探亲时,捐资5000美元,建起一座自来水塔,帮助本村群众解决吃水问题。1980至1988年,全县接待回乡探亲“三胞”300多人次,收到海外来信2000多封,接转侨汇总额达到70多万元。
县政协积极倡导“三胞”眷属集资入股办企业,先后成立高密县侨谊股份有限公司、华兴侨谊拔丝厂和双羊侨谊服务站。全县共有150多名“三胞”眷属,分别办起集体、个体或联合体企业。侨谊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的消息,先后被《人民日报》海外版、《华声报》等近10家新闻单位刊发,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
根据中共中央有关落实知识分子、原工商业者、宗教界人士、台属、侨眷和原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等的政策,县政协会同县委统战部及有关部门,大力宣传和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落实政策的指示,在协商政协委员会组成、安排政协委员时,特别注意落实政策的重要对象。以落实台属政策为例,到1988年10月召开全县“三胞”眷属会议时,全县共落实台属政策132户,有28人当选为市、县政协委员。1981年,用5个月的时间对政协委员在知情、出力、落实政策方面的情况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先后了解到38位政协委员对上述问题的反映和要求,并向有关部门提出落实政策、恢复政治待遇的意见和建议,纠正了政协委员中遗留下来的冤假错案,解决了有关委员落实政策中的一些问题。
3.认真组织政治和业务学习
开展学习是人民政协的重要任务,是人民政协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五届高密县政协成立以后,坚持把抓好学习作为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的重要手段,专门设立学习组,建立健全学习制度,定期组织委员和各界人士学习时事政治,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让大家明确奋斗目标和任务,自觉把党中央的精神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学习形式以自学为主,辅以报告会、讨论会、座谈会等,一般结合会议制度进行。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后,县政协专门组织委员学习《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公报。7月17至19日,召开政协常委扩大会议,又一次系统地学习了《决议》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建党6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进一步澄清认识,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仅1981年,县政协先后召开不同类型的座谈会6次,常委会和常委扩大会6次,推动了学习工作持续有效地开展。
1982年党的十二大召开后,县政协五届十二次常委会议传达学习党的十二大会议精神,10名常委谈了学习体会,会议向全体政协委员下发《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二大会议精神的通知》。同年11月,组织常委和驻城委员到姜庄、大牟家、李家营、柏城等公社和部分大队进行视察,围绕十二大提出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重点,展开研究和讨论,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增强推动经济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982年12月,全国政协五届五次会议讨论通过了修订的《政协章程》,规定了新时期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作用、任务。高密县委常委会议研究学习、贯彻工作,要求各级、各部门要把学习贯彻政协章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好政协章程,并支持和保证政协组织按照政协章程的规定认真履行职能,切实发挥作用。县政协以新的政协章程为内容,先后召开专题报告会、座谈会,并下发学习资料,组织政协委员、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进行专题学习,为全县政协事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为进一步扩大委员知情面,推动委员学习和工作,1985年7月,县委办公室出台《中共高密县委办公室关于政协常委、委员阅读传达中央、省、市、县委文件的意见》(高办发〔1985〕64号)。《意见》对文件传达阅读范围、传达方法及分工、传达阅读时间作出明确规定,要求政协组织要定期组织委员传达阅读上级有关文件,为委员们知情出力创造条件。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同时指出要加强政协自身组织建设,逐步使国家大政方针和群众生活重大问题的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经常化。随后,县政协分5个片召开委员座谈会,深入学习和领会这些重要论述,从而把握了十三大对人民政协工作的新要求新部署,坚定了做好新时期政协工作的信心。
4.积极开展协商和监督活动
政治协商是人民政协成立之初确立的工作职能,1982年,全国政协五届五次会议又将民主监督确立为政协的主要职能。高密县政协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引导政协委员围绕党和国家全局的重大问题、全县的重大事务、统一战线内部关系和群众关心的一些重要问题,本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原则,充分发挥民主,认真进行讨论,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有效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职能作用。
县政协积极围绕国家大政方针、时事政治事件开展协商讨论。1982年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改草案》的决议后,县政协立即召开政协常委会对宪法修改草案逐条逐句地进行学习讨论,并组织城区委员进行专题协商,提出修改意见,通过有关方面报送全国人大。之后,先后围绕法律法规的制定、五年发展规划等重大政策开展讨论,广泛征求意见,提出好的建议。1982年8月,针对日本文部省审定中小学教科书时,肆意篡改侵华历史事件,县政协及时召开座谈会,政协常委刘连仁和毛星元等10位同志发言,并组织开展宣讲,揭露日本文部省少数军国主义分子篡改侵华历史的丑恶行径,帮助广大委员、社会各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形成勿忘国耻、努力工作的浓厚氛围。到1988年底,县政协先后紧跟重大政治活动、时事政治,组织近20次协商座谈,通过深入交流统一了各界思想,凝聚了共识。
县政协积极围绕党政中心工作开展协商讨论。五届县政协成立后,县政协主席列席县委常委会议,副主席列席县人大常委会议,全体委员列席县人大代表会议,听取讨论政府工作报告、财政预算报告和法检两院报告成为惯例,直接参与全县大事的协商。每次协商讨论,广大委员都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对全县经济、政治、文教、科技等方面的工作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切实发挥了政治协商、民主监督职能的积极作用。县政协还采取召开座谈会、协商会,组织专题调查,视察,办理提案等方式,及时了解情况,广泛听取意见,先后就全县城镇规划、食品卫生、物价管理、智力开发、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生产体制改革、群众宗教信仰等问题,进行协商和监督活动,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有关工作的开展。1980至1988年,共召开全体会议8次,常委会议36次,主席会议82次,开展协商和监督活动70次,逐步形成全委会总体协商、常委会议专题协商、主席会议重点协商、界别和专委会对口协商的工作格局。
同时,还积极围绕政协自身工作开展协商讨论。1982年,召开五届八次常委扩大会议,学习讨论《政协章程修改草案》。会后将这一草案发给全体委员进行讨论,经过整合提炼,提出5条修改意见:一是总纲中“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改为“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二是工作总则中加上一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要认真处理来信来访,搞好委员的提案审查和处理工作”;三是在第十一条前加上“做好去台人员家属的思想工作”;四是对四十七条补充为“省市以下的地方委员会设立办公室,并设办公室主任一人,副主任若干人”;五是在《政协章程》中要统一规定政协地方委员会下设的工作组的名称。这五条意见上报潍坊地委统战部和省政协,并转报全国政协。自政协恢复活动后,每年召开县政协全体会议,全体委员认真审议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围绕下步工作思路,积极协商建言,促进政协工作更好地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