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展开阶段(1992—1999),抓住机遇,解放思想,政策引导,推动外向型经济呈现大规模出口...

(二)全面展开阶段(1992—1999),抓住机遇,解放思想,政策引导,推动外向型经济呈现大规模出口创汇、全方位引进外资、走出去寻求合作的良好势头。

1.确立对外开放新思路举措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对社会主义本质、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作出系统阐释,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1994年1月,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统一政策、开放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建立适应国际经济通行规则运行机制的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目标。同年5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草案)》,对外贸企业进出口总额、出口收汇、出口退税制度等一系列问题做出统一政策性规定,外贸进出口进入加快发展阶段。高密抓住省政府批准的《高密总体规划》将城市性质定为外向型经济为主的中等城市这一机遇,主动顺应时代潮流,积极解放思想,加快对外开放步伐。1992年4月28日,高密召开全县对外开放工作会议,研究确定对外开放战略目标、基本思路、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并于6月26日至9月10日在全县开展了全民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紧紧围绕“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经济”主题进行了学习讨论,在思想上有了新的解放,观念上有了新的转变。在1994年4月召开的全县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上,高密理顺了对外开放总体思路,确立了全年奋斗目标,并提出了“成立全县对外开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对外经贸调度会和对外恳谈会制度、加强宣传提高海外知名度、搞好招商引资活动、加快开发区建设”5条具体工作措施(1994年5月,高密撤县设市,下文统称高密市)。1997年后,高密通过大力实施“外向带动”和“大经贸”战略,把重点转到招大商引大资、办不用自己拿现钱或少拿现钱的合资合作项目上。外贸出口方面,为加快培植出口创汇大户,1997年6月的全市对外经贸工作会议确立了实施加快外经贸发展的“5518”工程,提出“年内出口创汇过1000万美元企业达到5家、500万—1000万美元企业达到5家、100万—500万美元企业达到18家”的目标。外向型经济逐步深化,助推高密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了新水平。1999年,高密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分别达到54亿元、3.5亿元,分别增长10.5%、10.1%。这一期间,山东省委副书记马仲才到高密视察后,向山东省委书记姜春云、省长赵志浩作了专题报告,高度评价高密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情况,并作出重要批示:“除在内部刊物推广外,还要通过报告、电台进行宣传,并建议在省委召开的鲁西北地区加快经济发展经验交流会上,请高密县委书记王在辉介绍经验。”

2.外贸进出口释放新活力

这一期间,借助上级打破外贸垄断局面这一契机,高密大力发展企业自营进出口,对外出口业务也逐步由原来只向省级外贸部门提供收购的供出口商品过渡到以自营进出口为主。1993年,高密外贸公司更名为外贸总公司,下设四个分公司,外贸进出口独家经营的格局被打破。具有历史意义的转折出现在1994年,这一年,外贸总公司、毛巾厂、高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电机厂成为高密首批获得自营进出口权企业,标志着高密自营进出口业务开始起步。此后,高密鞋业集团、化学纤维厂、糖厂、同利化工、华夏纺织等企业先后获得自营进出口权,自营进出口逐渐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力量。1996年,全市自营进出口企业达到18家,占潍坊市总数的16.8%,实现自营出口创汇2573万美元,比1995年增长368%。1997年自营进出口企业达到23家,自营进出口创汇4268万美元,增长65.8%。1999年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发展到30家,带动全市出口创汇1.05亿美元。受外商投资优惠政策带动,三资企业数量迅速增加,1995年达到68家,出口创汇总额居潍坊各县市区前列,呈现出一批有影响力的出口企业。1996年,高密维纳斯服装公司、高密毛巾厂、高密三真服装公司在潍坊市出口创汇过1000万美元的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中,分别名列第一位、第二位和第五位。此后,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高密通过大力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开辟了欧美、南非、东欧、俄罗斯等新兴市场,摆脱了以往集中依赖亚洲市场的局面,保持了进出口的持续稳定增长。

3.大规模招商引资

为加快招商引资,破解经济总量不足等难题,高密不断对外向型经济机构进行完善,于1999年成立高密市招商局,专事协调管理招商引资工作。同时,制定若干优惠政策,多次组织招商活动,加快招引更多的项目落户。

(1)制定优惠政策。1992年5月成立经济开发区管委会,7月出台《关于高密经济技术开发区若干政策的试行规定》,从税收、土地等方面给予优惠,并制定投资保障,鼓励国内外企业和个人到开发区兴办企业。为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大力引进资金,高密县委、县政府1993年4月出台《关于奖励社会各界引进资金的规定》,界定引进资金范围,并对引进无偿资金、有偿资金、大额资金和捐款者的奖励办法做出明确规定;成立县经济投资开发公司,负责引进资金的管理、监督、投放,以及对企业引进资金的鉴定和对引资者的奖励,全年共引进资金1.38亿元。1994年3月,县委、县政府根据《规定》要求,拿出250万元对29个积极引进资金的部门和单位实行重奖,极大调动了部门单位引进资金的积极性。为进一步吸引外资进入,1998年4月,市政府出台《鼓励外商投资优惠政策》;1999年4月,市委、市政府又制定《关于进一步改善我市外商投资软环境的实施意见》《关于对外引进项目和国外资金的奖励办法》,就如何切实维护外商的合法权益、营造安商亲商环境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积极鼓励国内外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为招商引资项目牵线搭桥。

(2)主动外出招商。在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的同时,高密还运用洽谈会、组团招商等形式主动出击吸引外来资本。1994年8月,高密招商团首次组团走出国门赴韩招商,签订利用外资协议22项,合同协议外资额4550万美元。1995年7月市领导再次率团赴韩,扩大了招商成果。1996年,先后组派40多个团组到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考察、敲门招商,招商引资范围进一步扩大。这一期间,高密先后参加了青岛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中韩(威海)经济贸易洽谈会、广交会、潍坊国际风筝会、鲁台经贸洽谈会、厦门经贸洽谈会等国内大型涉外经贸活动。同时,连年在青岛举办对外经贸恳谈会,集中宣传推介高密,洽谈项目,扩大招商成果。其中,在1998年7月举办的对外经贸恳谈会上共达成利用外资项目9个,协议利用外资5909万美元,创历届青岛洽谈会最高水平。

(3)招商引资出现高潮。1992年,高密新批招商引资项目49个,合同利用额2522.9万美元,实际招商引资1662.5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3%、228%和582%,招商引资地区由港、台扩展到日本、美国。1995年全市三资企业发展到51家,涌现出一批出口大户,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1996年、1997年,分别批准招商引资项目27个、20个,合同利用额6070万美元、5528万美元,实际利用额6307万美元、5497万美元,招商引资地区扩展到韩国、菲律宾、西欧、东南亚等地。招商引资方式更加多元,1998年,山东省第一个运用BOT方式筹建的市政工程项目——高密华达立交桥开工,是当时高密市政府建设史上投资额最高、规模最大的项目。

4.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开始起步

1994年,潍坊华达机绣公司在香港开办企业,成为高密首家境外企业。1995年,高密鞋业集团和发达集团分别在俄罗斯、美国设立3个贸易公司。1996年,华美服装股份有限公司在罗马尼亚设立贸易公司。至1998年已有孚日集团、银鹰化纤、山海玻璃、奥龙塑胶、海宇鞋业、泰华食品等企业在境外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9个,成为高密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