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2002)

(三)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2002)

主要是以搞好企业改革改制为重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这一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阶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以后,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自1992年初开始,按照县委、县政府部署,以破除“一大三铁”(大锅饭、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为突破口,在工业企业以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为重点,商业企业以经营、价格、用工、分配“四放开”为重点,掀起了以转换经营机制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改革。县委、县政府采取“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压茬进行、逐步推开”的办法,选择了气门嘴厂为工业改革试点企业,东风商场为商业改革试点企业。同时,各系统还选择了本系统的试点单位。全县试点企业共13家。7月6日,国家统计局授予高密1991年度“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称号。至年底,83家县直企业干部人事制度全部实行了聘任制。劳动用工制度大多数实行了优化组合、竞争上岗的全员劳动合同制,绝大多数企业改革了内部分配制度。通过改革,企业初步建立起了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灵活多样的经营机制,赋予企业人财物、产供销等方面的自主权。

1993年7月,县委、县政府制定《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和山东省〈实施办法〉的意见》,明确提出:积极稳妥地搞好“两改造、一拍卖”,即对县直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对老企业和传统产业进行外资嫁接和改造,对那些资不抵债、接近破产、扭亏无望的企业进行拍卖或兼并。同月,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乡镇企业发展有关问题的规定》,主要内容是:一是大力推行股份合作制;二是多渠道、多形式融通资金,鼓励和支持乡镇企业通过以资代劳、入股分红、发行债券、建立乡镇企业发展基金等形式筹集发展资金,鼓励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人士引进外地资金发展乡镇企业,对引进资金的单位和个人按县有关文件规定予以奖励;三是鼓励各类人才向乡镇企业流动;四是大力扶持重点乡镇、重点村、重点企业;五是鼓励企业健全自我积累机制;六是对发展乡镇企业的有功人员实行奖励政策。[8]

1994年4月,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深化企业改革动员大会。会议传达了潍坊市召开的诸城现场会精神,全县率先实行股份制的企业介绍了经验。会议要求各乡镇、各部门和企业按照“抓住抓好大的、放开放活小的”原则,用一年时间,分三步加快推进“两改造一拍卖”步伐,为全面振兴高密经济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深化企业改革着重抓了四点:一是制定方案和配套政策;二是派出工作组指导企业改革;三是搞好宣传;四是搞好培训和政策咨询。同月,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会议理顺了全县对外开放总体思路,提出了1994年全县对外开放工作的奋斗目标。总体思路是:充分利用高密的优势,主动出击,三外(外经、外贸、外资)齐上,突出“三抓”(大项目、嫁接改造、独资企业),“两区”(外向型工业加工区、第三产业开放区)带动,横向拓展,纵深推进,形成300家企业对外开放、10万农民参与出口创汇的局面。奋斗目标是:外贸出口商品收购总值、新批利用外资项目和合同利用外资额三项指标的增幅力争达到50%以上;在成批成建制劳务输出、吸引外商搞成片开发等方面,力争实现零的突破。[9]5月18日,国家民政部以民行批〔1994〕82号文件批复山东省政府,同意高密撤县设市。5月28日,山东省政府以鲁政字〔1994〕90号文件,下达了《关于撤销高密县,设立高密市的通知》。同月,全省第一家股份合作制银杏科技园在呼家庄镇建成。11月,按照高密市体改委《关于在全市开展股份制试点的意见》,经省政府批准,在高密化纤厂进行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股份制改革试点,成为全省首批51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和全省100家股份制改造试点的国有企业。

1995年7月,潍坊市乡镇企业工作会议在高密召开。会议要求动员全市上下齐心协力,把乡镇企业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尽快实现由乡镇企业大市向乡镇企业强市的跨越。10月,高密市再次被评定为中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是年底,全市80%的市属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半数以上的工业企业利用外资进行了嫁接改造,24%的乡村办企业实行了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

1996年6月,市委、市政府提出《关于加快向乡镇企业强市跨越的意见》,并制定了与之配套的《关于鼓励乡镇企业加快发展的考核奖励暂行办法》,这为高密尽快跃居半岛地区经济发展先进行列,实现高密乡镇企业由小规模、低水平向“大高外强”的跨越提供保障。7月,高密市与乌克兰萨克市缔结友好城市,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1997年6月,市委召开全市对外经贸工作会议,确立实施“5518”工程,加快外经外贸工作发展步伐。

1998年4月,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意见》,提出了“到本世纪末,全市个体、私营业户达到4.5万户,从业人员9万人,纳税额相当于地方财政收入的20%左右”的发展目标,并于10月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补充意见》。7月,高密对外经贸恳谈会在青岛召开,来自韩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2家企业和客户与全市近30个与会部门、乡镇和企业代表进行了对口交流,共达成利用外资项目9个,其中合同利用外资45万美元,协议利用外资5909万美元,贸易额960万美元,创历届洽谈会最高水平。8月,市委、市政府召开深化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动员大会,公布出台了《关于深化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的意见》,提出了八种改革形式和办法:一是先出售企业净资产,后改制为股份制企业和股份合作制企业;二是出售、租赁结合;三是资产拍卖;四是存量资产抵债、承租经营;五是整体拍卖或抽回资金、设备设施租赁经营;六是联合兼并,优势互补;七是分离重组,分块搞活;八是破产重组。以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新一轮企业改革得以加快推进。

1999年,企业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企业改制后,必须严格按照《公司法》要求,召开股东代表大会,推选出董事会和监事会,由董事会聘任总经理。5月,市供电局菲达电器有限公司生产的电气设备首次出口,这是新中国成立近50年来高密市第一次电力设备成套出口,取得了电力设备成套性走向国际市场的历史性突破。同年,毛巾厂改制后,企业固定资产由改制前的2.9亿元增加到5.4亿元,生产的“洁玉”牌巾被系列产品畅销国内外。纺织厂改制后,新增生产能力是改制前10年的总和。

2000年1月,潍坊市委书记曹学成来高密考察,对洁玉等部分改制企业取得的突破性成效给予充分肯定。6月,潍坊市“十强私营企业”挂牌保护仪式在高密天达药业有限公司举行,高密另一家私营企业龙山轮胎制造有限公司也在十强之列。

2001年6月,潍坊市民营经济现场调度会在高密召开,各与会领导对高密的民营经济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月,市政府随即召开全市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传达落实了上级会议精神。8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工作会议,要求规范收费行为,为民营经济发展再创宽松环境。

高密化纤厂在1994年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股份制改革试点取得较好成效的基础上,2002年8月企业进行第二轮改制,成立民营企业山东高密化纤股份有限公司。之后,大昌纺织、春雨机械、孚日家纺等市直企业纷纷改制成为股份制企业。到2002年底,全市422家国有集体企业中有386家完成改制,改制面约达91.5%。2003年,市直企业除高源集团和气门嘴厂外,已全部改为股份有限公司。全市288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276处民营企业,产权改制面达95%以上,整个工业呈现出持续发展、稳定提高的良好态势。

◆2002年8月,山东高密化纤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2002年,全市财政收入达到2.93亿元,是1992年的2.9倍;工农业总产值164亿元,是1992年的3.7倍,其中工业总产值129.4亿元,是1992年的3.9倍;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6.9亿元,是1992年的9.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亿元,是1992年的4.2倍;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442元,城镇居民职工平均工资为7378元,分别是1992年的3.4倍和3.3倍;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37.3亿元,是1992年的6.7倍。全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高密的企业改革,坚持一步到位的改革方式、坚持灵活多样的改制方式、坚持“四制”并举的改革重点,从起步到全面深化、从产权改革到分配制度改革、从人事改革到管理方式改革,系统全面,成效明显。经过改革,全市企业产权关系逐步明晰,市场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活力明显增强,效益不断提高,企业发展逐渐步入良性轨道。改制后,企业多渠道筹措资金,千方百计加大投入,这进一步拓展了发展空间,加快了企业机制转换和管理创新步伐,企业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