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时期(2003—2017)
重点是围绕《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的贯彻落实,在干部选拔任用、提高干部选用公信度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为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提供了保证。
1.严格选拔任用程序
在民主推荐阶段坚持群众公认,制定干部推荐考察方案时,涉及领导班子调整的,严格按照领导班子职数设置进行全额定向推荐,确保按规定推荐。方案明确规定40人以下的单位吸收全体人员参加,人数较多的单位吸收机关全体人员、下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党员干部代表参加,并保证推荐人员的知情性、代表性和广泛性。凡是会议投票推荐和个别谈话推荐不过半数的干部,一律取消提拔资格。科学分析干部得票结果,把推荐得票与干部的一贯表现、近3年年度考核情况以及外部评价意见结合起来综合比对,防止简单以票取人。在组织考察阶段突出完善创新,考察时,邀请市人社局、纪委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纪检监察人员全程监督,确保考察工作公正透明。考察中,坚持既“考干”,又“考学”,全面了解干部的理论素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考察范围延伸到8小时之外,特别注重在完成重点任务、应对重大事件中考察识别干部,综合运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意调查、个别谈话、实绩分析、实地考察等方法,尽量扩大听取意见的范围,力求全面、客观、公正地了解考察对象的真实情况。在会前酝酿阶段注重广泛征求意见。首先是考察酝酿。在干部调整补充时,市委根据考察情况,对考察对象人选进行酝酿。其次是部务会酝酿。考察结束后,召开部务会,根据考察对象综合表现进行充分酝酿。第三是个别酝酿。由市委组织部负责同志在市级领导班子之间对拟任人选进行个别沟通,对拟任人选进行汇报、酝酿。第四是专题会议酝酿。召开市委干部工作专题会议就人选方案进行酝酿。第五是征求意见酝酿。市委组织部征求市纪委、检察院、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等执纪执法部门的意见,并根据拟任人选不同情况认真听取分管领导的意见建议。
2.在选任全程严格把关
在选人用人全过程中,坚持公开、公平、阳光操作,发扬党内民主,坚持集体研究,认真按照政策要求和操作规程办事,确保选好人、用对人。一是实行全程纪实。严格贯彻落实省委组织部关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程纪实试行办法》,采取一人一表、一事一记、填审分离的方法,把干部选拔任用各个环节纳入监督视野,对提拔任职科级干部的民主推荐、考察、酝酿、讨论决定等环节进行全程纪实,增强选人用人的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二是严格实行票决。2004年,制定了《关于任用镇(街道)党政正职实行市委全委会投票表决的实施办法》,建立了镇街党政正职拟任人选由市委全委会票决制度。2008年8月,制定了《市委常委会任用干部票决制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了需要常委会票决的干部人选范围、票决程序等事项。三是注重档案审核。2005年,印发了《关于实行干部任前档案审核制度的意见》,严格执行干部任前档案审核制度,将干部的学历、身份、成长地、任职经历等任职资格条件纳入审核范围,确保干部“三龄一历”等基本信息准确无误。2015年6月,按照上级组织部门有关要求和工作部署,开展了干部档案专项审核工作,历时一年多时间,对组织部管理的2422卷干部档案按标准进行了严格审核,并将审核后的信息向干部本人进行反馈和签字确认。四是严格执行选任有关制度。严格执行回避制度,涉及干部本人及其亲属的任免均实行了回避;认真履行干部选拔任用有关事项报告制度,按照要求及时向上级汇报干部选拔任用情况;认真推行干部任前公示和试用期制度,对拟提拔干部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为期5个工作日的任前公示,主动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公示期间没有发现影响任职的问题,再按干部任免程序任命。
3.创新选拔培养机制
在认真贯彻执行《条例》及相关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不断探索,努力推进干部选任制度改革,积极建立以人为本、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干部选任方法。贯彻落实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规定,拓宽选人用人渠道。2003年,根据工作需要,选拔了15名具有全日制大学本科学历、各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年轻干部,安排到有关镇(街)担任党(工)委副书记。2004年,选拔了6名具有全日制大学本科学历,各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年轻干部,安排到镇(街)担任党政正职。2008年,制定下发了《关于从市直机关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企业挂职的意见》《关于选聘干部参与招商引资和信访工作的通知》《科级干部联系村(居)工作的意见》和《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的实施办法》等多个文件,引导鼓励各级干部到基层一线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先后选派20名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任职,20名优秀年轻干部到招商局和信访局挂职,组织960名科级干部参与联系村(居)活动。出台了《挂任副镇长、街办副主任管理办法》,首批共选聘18名优秀村(居)党支部书记挂任副镇长或街办副主任,提升了村(居)干部的发展空间,树立了正确的用人导向。加大公开考选力度,严格规范考选程序,公开考选了10名年轻正科级干部。2009年,大力推进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注重从基层和生产一线公开选拔干部:先后公开考选了10名党外副科级干部、23名公务员、160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从优秀村(居)党支部书记中公开考选乡镇公务员3名,拓展了村(居)干部的发展空间。积极改进干部选任方式,从全市45岁以下正科级党员领导干部中公推直选镇党委书记1名,进一步扩大了党内基层民主。选派40名市镇优秀年轻干部进行“双向”挂职,组织40名年轻干部到市直综合部门文字岗位挂职锻炼,选派30名年轻科级干部到镇(街、区)进行为期1年的挂职锻炼,选派市直部门20名干部到城北工业区等市级重点项目帮助工作。2012年8月,制定出台了《高密市竞争性选拔科级干部工作暂行办法》,面向全市竞争性选拔了20名30岁以下副科级年轻干部,10名32岁以下正科级年轻干部和10名任副科级满10年的领导干部,竞争性选拔的科级干部人数占全年新提拔干部的57%。2013年9月,市委组织部印发了《关于选派市直干部到镇(街、区)挂职锻炼的通知》,建立了每年选派10%左右的市直干部到镇街区工作1年的干部培养机制。其中,2013年共选派干部228名,2014年共选派干部159名,2015年共选派干部181名。2017年选派15名副科级干部到镇(街、区)挂职党(工)委副书记,面向全市公开选拔了15名年轻副科级干部到镇(街、区)担任领导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