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发展阶段(2000—2008),确立和全面实施大规模招商引资战略,突出做好借势青岛文章,日...

(三)快速发展阶段(2000—2008),确立和全面实施大规模招商引资战略,突出做好借势青岛文章,日益密切与国际市场联系,不断深化合作水平,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

1.大规模招商引资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一体化速度明显加快,国家和地区间经济依存度越来越高,特别是随着我国“入世”进程加快,市场共有、资源共享程度不断增强,地区间发展竞争日趋激烈。面对新形势,高密市委、市政府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认为高密区位优势明显、基础较好,具备实现大发展的条件,必须坚定不移地抓住招商引资这一经济工作的“牛鼻子”,借外力、强筋骨、求跨越,在新一轮发展中赢得主动。

(1)确立大规模招商引资思路。2000年5月“三讲”教育期间,市委、市政府组织外经贸考察团70余人赴青岛考察了青岛5市区和海尔集团,就外向型经济发展进行参观学习,亲身感受到先进地区招商引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拉动作用,结束后研究确立并实施了开展大规模招商引资的发展路子。同年6月,成立招商引资工作委员会,负责领导协调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召开招商引资和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动员大会,决定将招商引资任务分配到部门、单位,实行包括五大班子在内的各级领导目标责任制;出台《关于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的若干规定》《鼓励引进外资的奖励办法》,引导全市上下牢固树立“中心”和“重点”意识,一切工作都围绕招商引资这一“中心之中心”,自觉服从和服务于这一“重点之重点”,招商引资成为全市经济工作的主旋律,全民招商、加快发展热潮初步形成。2000年,全市引进项目346个,其中境外项目21个,合同招商引资额同比增长562.8%,实际招商引资额增长123.1%。之后几年,高密始终坚持把招商引资摆在经济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坚定不移,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招商引资的做法坚定不移,坚持以招商引资论英雄的原则坚定不移,依托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园区招商,突出“三个面向”(面向周边国家和地区、面向国外中小企业、面向南方沿海地区)、“四个转变”(变广泛撒网为重点突破,变大规模招商为专业化、小分队、多批次招商,变大中小项目平均用力为重点向大高外项目倾斜,变主要引二产项目为一二三产业项目全面推进),最大限度疏通招商引资渠道,拓展招商引资覆盖面,扩大引进资金、项目总量,招商引资呈现出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全面开花的可喜局面。2001年至2004年,分别引进项目339个、486个、506个、378个。2005年,山东省委省政府规划建设半岛城市群、建设半岛加工制造业基地,出台《山东半岛城市群总体规划》,把高密规划为青岛城市区副中心城市,这为高密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扩大招商引资提供了良好机遇和广阔空间。高密招商引资策略进一步调整,逐步实现了由招引小项目为主转到招引大项目为主,由主要引进内资转到突出利用外资,由社会性招商为主转到企业招商为主,由四面出击招商转到主攻日韩港台、东南沿海城市和世界500强,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2004至2006年,全市共引进招商引资项目1367个,合同资金334.4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63.1亿元。2008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达到84亿元,较2000年增长537%。

(2)实施借势青岛战略。2003年7月,高密在市委工作会议上首次作出借势青岛加快自身发展的战略部署。同年9月安排考察小组赴江苏昆山考察,11月在全市加快发展现场会议上提出“要像昆山利用上海那样利用青岛,以它作为跳板来扩大对外开放,来招商引资”,首次提出“打青岛牌,唱国际歌,借势青岛,主攻日韩”的招商引资思路。在这一战略中,“借势”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承接青岛的产业转移,吸引劳动密集型企业。借助青岛新一轮城市规划提出发展商业物流业,抓住青岛商业中心北移、部分企业外迁机遇,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二是打好“青岛牌”。以青岛为跳板,吸引日韩港台、东南沿海和世界500强的项目,从被动接受青岛辐射、产业转移到借助利用青岛国际化城市名气,推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招商引资。2004年高密提出“融入青岛城市圈,接轨半岛城市群,挤进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把借势青岛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渠道”的发展思路,同年高密市政府驻青岛办事处在青岛挂牌,标志着“融入青岛经济圈”目标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此后,高密不断加强与青岛产业配套协作,密切与青岛及下属各区市招商部门、各大商会联系,主动承接青岛产业转移。2004年以来每年在青岛举办1—2次投资环境说明会、招商洽谈会等招商活动。2005年,在投资环境说明会上达成投资协议48个、利用外资13.5亿元。2006年,在投资合作恳谈会上签订合同、协议24个,总投资22.4亿元。2007年,在投资恳谈会上签订投资合同、协议41个,总投资43.5亿元。自2008年起,高密开始在青岛举办招商月活动,动员各级各部门派出专人,全面加强与青岛的对接,不断扩大招商成果。在首届青岛(高密)招商月活动中,共签订合同、协议项目49个,总投资40.9亿元。之后,青岛双星、六和、正大、康大、维客等一批企业相继在高密落户生根、发展壮大,借势青岛战略对高密外向型经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

◆高密市政府《关于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的若干规定》

◆2013年青岛(高密)招商月集中签约仪式

(3)搭建载体平台。随着大规模招商引资工作开展,原有的园区规模已不能满足项目建设需要。针对这一状况,高密对域内经济园区展开新一轮规划建设,加大项目承接力度。2000年以来,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外新规划建设了6个经济园区,对全市经济园区建设布局重新调整,初步形成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北经济新区和10个镇街工业园、城北新区8个区中园的“两区十八园”格局。2003年,将开发区规划建设面积由成立之初的6.06平方公里扩大到36平方公里,区内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六通一平”。2004年,规划建设总面积130平方公里的“一个中心、三个板块”(城市中心区、城东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北经济新区、城南贸易加工区),作为借势青岛招商引资的主要载体和对外开放窗口。2008年再次调整,除经济技术开发区外重点建设密水、醴泉、柏城、夏庄、姜庄5个工业园区。

2.对外贸易突破10亿美元

2000年以来,随着国家取消除外商投资等企业外的私营企业在进出口贸易方面的准入限制,高密自营进出口企业以年均近30家的数量增加。2000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2.1亿美元,同比增长50.7%,形成纺织服装、农产品、机械制造、木器加工等4大出口行业,出口商品发展到14大类200多个品种。之后,出口企业明显增多,出口规模明显扩大,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自2003年起,高密进出口额年平均增长1亿美元以上,年均增幅在25%以上。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加剧形势下,高密千方百计扩大外贸出口,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实现对外贸易逆势再创新高:全市进出口企业发展到340家,年进出口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1家,产品销往7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0亿美元。高密推动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做法被省和潍坊市作为典型经验加以宣传、推广。这一期间,高密企业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出口市场向纵深拓展,在国际上拥有了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出口结构方面,纺织服装出口平稳增长,机电、汽车、鞋制品和劳保用品增长迅速,成为外贸出口增长和出口结构优化的新兴力量。品牌建设方面,通过引导企业根据传统优势和市场变化加大研发力度,先后推动40多家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培植起“洁玉”牌巾被、“三真”牌皮衣、“昭儿”牌玩具等一批在国内外市场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名牌产品出口创汇占到全市加工贸易出口创汇的60%以上。进一步推进和落实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品牌战略等工作,“孚日”牌巾被、“泰山”牌棉浆粕等产品国际市场知名度不断提升,孚日集团、山海玻璃被商务部确定为“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品牌”企业,孚日集团、山海玻璃、凯加食品先后荣获“中国出口名牌”称号,品牌建设成为推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出口市场方面,确立了“巩固亚洲,开拓欧美,开发新兴市场”的发展思路,细化国际市场,指导企业重点突破,产品出口扩大到法国、德国、巴西、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改变了改革开放之初主要集中在日本、东南亚等少数亚洲国家的局面。经过多年稳步发展,至2008年,多元化市场逐步形成,出口亚洲市场占65%左右、欧美市场占29%左右,大洋洲及其他市场占6%左右,呈现遍布全球的多元化格局。

3.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步伐加快

这一期间,高密具备实力的骨干企业纷纷赴境外投资设厂,利用当地技术、人力等资源开展跨国经营。孚日集团2002年在澳大利亚设立办事处,2004年在香港设立泰来家纺有限公司,2007年在俄罗斯设立办事处,2008年投资600万欧元参股并购德国约翰纳太阳能有限公司,为潍坊市首家参股并购的境外企业,是当时山东省“走出去”的最大企业之一,被列入跨国公司重点培育对象,成为商务部扶持的对欧技术合作重点企业。山海玻璃2006年在德国设立山海有限公司,泰华食品2007年在德国设立信泰华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海宇鞋业2008年在英国设立办事处。这些境外企业在对外联络、信息咨询、帮助境内企业开拓世界市场和扩大出口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4.与国际高端客户合作开始破题

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全球贸易市场持续繁荣,国内进出口总额从2000年的4742.9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21765.7亿美元,呈现出飞速增长态势。高密抓住中国加入WTO、全球化程度持续加深等历史机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突出表现在市内一批骨干企业历经多年国际市场历练,国际视野更加开阔,自身实力显著增强,逐渐与一批世界500强或行业领军企业等国际高端客户开展贸易往来、合资合作,形成了“以开放倒逼转型”的雏形。孚日集团利用获得自营进出口权以来累积的信誉、质量、研发和服务等方面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开拓国际市场,先后与多家世界500强及国际知名品牌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2004年,公司成为全球知名的服装和家庭时尚品牌零售商TJX集团供货商,为其生产色织提花套巾等产品。2005年,与美国第二大零售商塔吉特供应商合作,从事素缎浴室套巾系列、儿童套巾及斗篷系列、高品质浴室套巾等系列产品的开发与生产。2007年,与全球体育用品零售巨头迪卡侬合作,且通过了解客户运营模式,提高供货效率,合作程度不断加深。2008年,先后与全球最大的家具家居用品商宜家集团和全球最大的连锁零售业沃尔玛合作,加强对新材料、新工艺、新功能的研发,得到客户肯定。

豪迈集团自1995年成立以来凭借准确的定位和先进的理念不断占领市场。2001年切入轮胎模具领域,至2005年已与美国Tireco、美国环太、比利时Sander等十几家外商公司建立良好的业务关系,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国际营销网络。2006年10月提出“稳定质量、成本,争取优质客户”战略,开始进军国际高端市场。2006年先后成为米其林和美国GE公司供货商,进行花纹圈毛坯粗车、加工风电轴承座等,还为GE公司建造了大型燃气轮机缸体加工车间。2007年与普利司通、固特异、美国卡特彼勒、德国帝森等多家500强企业建立密切的业务合作关系。2008年获普利司通颁发的“亚洲轮胎模具合格供应商证书”,成为国内唯一获该证书的模具生产企业。同年,公司进军铸造项目,生产压缩机类、燃机类、风电类、内燃机类、泵类等产品,为卡麦龙、GE、西门子、阿奇夏米尔等公司提供优质铸件,实现了从为客户提供毛坯到零部件加工的转变。

永和精密金属公司2004年进军汽车发动机零部件制造业。通过与韩国客户合作破解工艺技术难关,与欧美、日韩的多家汽车发动机零部件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初步打开国际市场,2005至2007年间公司销售额以50%的速度稳定增长,扩大了国际知名度。泰华食品、思美尔服饰、星宇手套等企业也在与国外客户接触,在国际市场搏击中经受了历练,开阔了视野,开始探索如何与知名客户建立起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这些企业与国际高端客户合作,在为自身带来效益的同时,还扩大了高密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为其他企业做出了表率,为高密大规模与世界500强或行业领军企业开展合作提供了经验和借鉴,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