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阶段: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人才工作在服务科学发展中开创崭新局面(2003—2016)
这一阶段,高密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党管人才、以人为本,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着力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1.加强人才工作力量配备
为进一步加强对全市人才工作的领导,切实做好新形势下的人才工作,2003年印发《关于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成立市人才领导小组,由市委副书记担任组长;同年,公开选拔考录各类人才175名。2004年8月,成立市人才工作办公室。2005年12月,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成立人才规划编制领导小组;调研重点课题23个,形成《高密市“十一五”人才规划总体报告》。2006年,撤销企业干部科,成立人才科。2007年3月,下发《关于明确高密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的意见》,对市委、市政府、组织部、发改局、经贸局、人事局、科技局等23个成员单位进行了职责分工。2013年8月,印发《关于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意见》,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市委组织部合署办公。2015年3月,印发《关于完善市人才工作运行机制的意见》,健全完善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运行机制,完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例会、分工负责、组织领导制度,建立述职评议制度。同年,成立市人才工作办公室,为全额预算管理事业单位,核定编制5人。
◆2012年人才工作会议
2.完善人才政策体系
高密市紧跟时代发展需求,宏观把控人才发展前景。2007年,制定出台《高密市“十一五”人才规划》,立足本市实际,深入分析研究人才队伍建设现状,总结“十五”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制定“十一五”期间人才发展目标。2011年3月,印发《高密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确定高密市中长期人才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2015年12月,出台《关于加强人才工作实施“2111”工程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新培养20个左右创新团队、100名左右产业领军人才、1000名左右自主创业大中专学生、10000名左右专业技术人才,为高密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在大处着眼的同时,从细处着手,就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市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出台专门文件。2004年6月,起草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牢固树立人才工作的战略地位,突出抓好党政人才队伍、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教育与培训体系,建立灵活高效的引才机制和规范有序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发展环境。2007年3月,印发《关于加强“五支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把握“五个重点”,打造“五类人才”,即以提高执行能力为重点,大力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企业经营能力为重点,大力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重点,大力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围绕“三个一批”战略,大力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大力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2014年,印发《高密市关于实施“百才朝凤”计划的意见》,计划用两年左右的时间,集聚20名左右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培养选拔20名左右科技创业人才,20名左右领军型创新人才,20名左右首席技师,20名左右农村实用人才,为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高密市积极落实人才工作考核制度。自2007年以来,高密市每年制定出台人才工作考核细则,对全市人才工作进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对镇街区主要就组织领导、政策体系、队伍建设、人才环境建设、工作投入、创新特色等6个方面的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和对领导队伍使用、奖惩的重要依据。此外,高密市还积极开展意见征求活动,鼓励广大群众为人才工作的开展建言献策,更好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2004年6月,出台《关于开展“争创高密优秀创新创业人才”活动的意见》。2007年8月,印发《关于在全市各类人才中开展“我为构建富强和谐高密建言献策”活动的意见》。
3.提升人才队伍管理服务水平
高密市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提高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水平,推进“人才强市”战略深入实施。2008年5月,印发《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任务,着力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切实加强对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2009年9月,印发《高密市高层次人才考核管理办法(试行)》。2013年4月,下发《高密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奖励办法(试行)》的通知,明确高层次人才的考核标准、管理使用和奖励内容。2014年11月,印发《关于从高校和科研院所选聘科技镇长(主任)的意见》,计划从高校和科研院所选聘科技镇长(主任),专职负责抓好人才和科技工作。2015年4月,选聘了高密市第一批13名科技镇长(主任)。2016年,选聘了13名科技镇长(主任)。
4.完善人才保障制度
2003年6月,印发《关于建立市级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制度的意见》,指出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和市人大、市政协的主要领导同志,每人联系1名专家或优秀人才,每年走访慰问在高密的潍坊市专家协会会员、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为孚日、银鹰、供电公司等企业法人代表和党委书记落实市级干部政治生活待遇。2008年1月,印发《关于市级领导班子成员联系重点人才安排意见的通知》,23位市级领导班子成员,每人联系1名重点人才。建立市级领导班子联系高层次人才台账,市级领导走访慰问高层次人才每年不少于2次。高密市积极落实人才有关待遇,2003年8月印发《关于发放(补发)硕士以上研究生技术补贴的通知》,2009年10月下发《关于调整我市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有关政策的通知》。2016年6月,印发《高密市社会化招才引智、招院引所激励实施办法(试行)》,发挥社会力量开展招才引智活动。同年9月,印发了《高密市人才公寓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充分发挥人才公寓在集聚人才方面的作用,帮助人才解决后顾之忧。
5.高端人才队伍逐步成型
2004年,市委组织部会同市人事局采取参加人才交流会、到外地设点招聘和网上对接等方式,引进各类人才226人,为有关企业引进劳动力130人,推荐大中专毕业生854人,签订人才培养合同360个。2005年,引进各类人才226名,组织16家企业参加海峡两岸人才与科技成果交流洽谈会暨“百名博士潍坊行”活动。2006年,采取校企“订单式”培养形式,为企业定向培养技能型人才412名;组织837名专业技术人员轮流到基层开展科普宣传和技术培训、指导、帮扶等活动。2009年,引进各类急需人才1000多名,其中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171名;为110名取得博士、硕士学位的人员落实了技术补贴和学历补助费;为40名市级首席技师和农村实用人才发放了年度津贴。2010年,组织部分中型以上企业参加2010中国海外学子创业周活动;先后引进各类急需人才2090名,其中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275名;会同市人社局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地,吸引64名大学生进驻创业;牵头举办第一届全市职业技能竞赛和组织优秀人才申报上级创新创业人才扶持计划。2011年,招聘引进硕士以上12位人员和高级职称人员169人;利用海洽会、鲁台会等活动对接博士及专家4名,引进科研项目13个,达成高层次智力引进意向65项;支持高层次人才申请上级扶持政策,推荐申报“泰山学者”6人,创新创业团队1支;评选“凤城英才”、首席技师等70人。2012年,借力鲁台会、百名博士潍坊行、潍坊市双创人才峰会等节会平台,引进各类人才2300名,其中高层次人才418名;开展“凤城英才”、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首席技师、农村实用人才“富民兴高”劳动奖章、“金牌工人”、“名师名校长”等评选活动。2013年,全年新引进硕士以上学历、高级职称专业人员500多人,“两院”院士、“千人计划”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1名,“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等省级高层次人才11名。2014年,引进“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专家、泰山学者等省级以上重点人才工程人选24人;评选科技创业人才、领军型创新人才、首席技师、农村实用人才36人。截至2016年底,高密人才总量达10万余人,各类高层次人才3000多人,高技能人才1.9万人,引进“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专家、泰山学者等省级及以上重点人才工程人数达60多名。
◆“千人计划”专家高密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