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民创业活力逐步迸发
从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历经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加强宏观调控、扶持龙头企业、推进基地建设、拓展营销网络等一系列措施,初步形成了以龙头带基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大农业格局。
1.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通过政策引导,调整种植结构,逐步走区域化、标准化、规模化种植路子。农产品从1978年以种植棉花、小麦、玉米等传统作物为主发展到2015年种植包括蔬菜、果品、粮食、瓜类在内的4大类200多个品种;引进、推广种养新技术、新品种80多项,全市主要农产品品种实现了更新换代;夏庄的韭菜、柴沟的芦笋、河崖的山药等20多种农产品获国家无公害产品和绿色食品认证;注沟黄烟、密水葡萄、胶河土豆等一批区域化、规模化、特色化产业相继兴起,逐步形成了“南烟北桑、东菜西果、中部养殖”特色产业格局。
◆西部生态农业观光区
2.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善
坚持富民优先、保障为民的工作导向,通过积极争取上级扶持政策及设立市级扶持基金等形式,深入实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工程,切实提高现代农业保障水平。紧紧抓住国家出台支持小农水建设的政策机遇,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完善配套水利设施,全市小农水项目完成建设节水灌溉总面积15.5万亩;加快推进路网配套、河道治理等工作,铺筑道路531公里,开挖疏浚河道126公里,布置农田防护林20.5万亩;成方连片整治畜禽粪便治理、土壤修复改良、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等7个农业项目扎实开展,夯实了农业发展基础。
3.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
从农业大包干时期开始,实行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依靠传统人力、牲畜播种耕地,农机化进程缓慢,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水平偏低。从1993年起,高密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入手,不断创新农村经营体制,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生产经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水平明显提升。2015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发展到2058家,注册资本25亿元,入社成员达到7.5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36%。同时充分发挥供销社主力军作用,实施农业全程社会化服务,走出了一条以服务规模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路子。全市规模化经营土地面积达到60多万亩,其中土地托管服务面积35.1万亩,涉及小麦、玉米、土豆、花生等多种作物。荣获“全国食用菌产业化基地示范市(县)”“全国百强县级社”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