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名市建设稳步推进

(一)文化名市建设稳步推进

1.政府主导,引领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高密始终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文化名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指导全市文化建设。健全组织领导体系,成立市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实际问题,从政策、机构、编制和资金投入上大力支持文化事业发展,强力推进工作落实。市(县)委、市(县)政府将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逐年加大文化工作在各项考核中的比重,尤其是加大农村文化工作在对镇街干部政绩考核中的比重,充分调动各级从事文化工作的积极性。在城市宏观规划上,规划设立南部文化发展区、东北乡文化发展区,明确发展定位,为文化跨越发展搭建平台和载体。为解决文化产业市场体系松散、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2008年,高密市在潍坊各县市区中率先成立文化产业管理委员会,负责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管理和协调;同年成立国有文化资产经营投资公司,全面负责国有文化资产的运营和管理,打造出“行政部门+公司”的新型模式,有力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2.财政投入,保障文化事业持续繁荣

改革开放以来,高密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投入,建立稳定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机制,文化事业经费财政预算逐年增长,并专门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在全额保障正常支出的同时,重点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资金支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其中,每年拨付文化馆、图书馆等场馆免费开放以及文体公园维护等相关费用380多万元。每年投入50万元用于人文自然遗产保护与开发促进会、莫言研究会、老年体协、群众艺术团、妇女健身协会等文化类社会组织开展工作。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每年运行经费达到6万元。

3.民资涌入,增添文化发展后劲

高密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形成“政府主导、社会积极参与”的文化事业投入机制。引导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捐赠和兴办各种特色文化场所。改革开放以来,相继建成高密画院、刘连仁纪念馆、清爱文化园等10多处文化场馆,涵盖文学、艺术、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其中,由清代乾隆年间内阁大学士、著名书法家刘墉后人刘剑初等刘氏家族后裔和海内外热心人士倡议筹建的清爱文化园作为高密第一家民办纪念馆,每年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参观。为加快民间资本向文化聚集,2014年,高密市成立市属国有独资公司——高密市红高粱文化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先后与北京、济南、青岛等地的十余家投资公司和专业管理公司洽谈,分别与中央新影集团、青岛天虹集团等签订合作协议。总投资16.7亿元的红高粱影视基地、东北乡文化旅游综合服务中心、东北乡游客接待中心、莫言旧居、红高粱民艺民俗村等重点项目进展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