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人才工作实现历史转折和开启改革开放新探索(1978—1992)

(一)第一阶段:人才工作实现历史转折和开启改革开放新探索(1978—1992)

这一阶段主要是解放思想,打破束缚,人才工作在改革开放中恢复发展。

1.拨乱反正,转变人才工作思路

“文化大革命”对人事人才工作造成了极大破坏:干部人事制度建设的成绩被全盘否定,各级人事部门被撤销,正常的人事人才工作陷于瘫痪,知识分子受到极大冲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决策后,又相继提出了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逐步成为全社会的新风尚。197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同志作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重要论断,推动人才工作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在党的一系列会议精神指导下,高密县全面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人才工作被重新摆上重要位置。1984年,高密县出台《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意见》,对当时的知识分子工作作出明确规定,要求解放思想,正确对待知识分子,平反“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冤假错案,在评定晋升职称、解决夫妇两地分居和家属“农转非”问题,以及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等方面予以倾斜帮助,转变轻视知识、歧视知识分子的偏见。1988年,高密县委组织部印发《外向型经济人才开发构思》一文,对外向型经济人才开发提出新观点、新见解,坚持待遇从优引进紧缺、急需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同年,制定科技人员活动制度和支持乡镇企业的暂行规定,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类科技人员实行重奖。1990年,成立县知识分子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安排专门人员从事知识分子工作。1992年5月出台《关于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充分发挥科技人员作用的试行规定》,允许党政群机关、企事业单位中的科技人员以调离、辞职和停薪留职等方式开展各种经济技术活动,如合伙承包、承租全民所有制企业,创办或领办乡镇、村办企业等等,也可以自谋职业。

2.选拔、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改革开放以后,高密开始注重本地高层次人才的培育、选拔和管理,使广大人才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满腔的热情贡献知识和才华。1988年12月,印发《关于对县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进行年度考核的试行意见》,明确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考核目的、内容及方法,年内推荐了2名潍坊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自1988年至1990年,选拔县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0名,潍坊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7名。1991年,在坚持县级拔尖人才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又建立了“业务系统优秀科技人才”和“农民优秀科技人才”选拔管理制度。次年,在考核选拔第6批9名县、潍坊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基础上,首次开展系统和乡村优秀科技人才的选拔管理工作,共选拔出系统和农村优秀科技人才57名,其中乡村优秀科技人才33名,并纳入了统一管理。

3.出台一系列关心关爱人才的政策措施

高密县委、县政府积极出台政策、制定措施,从工作、家庭、生活等方面为人才提供服务,选拔更多知识分子进入领导岗位。1991年,提拔122名知识分子担任局级领导职务,占提拔同级领导干部的91%。选聘科技副镇长服务基层。1990年5月,出台《关于选聘科技副乡镇长的意见》,要求每个乡镇配备一名科技副乡镇长,让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到1993年全县29处乡镇全部配备了科技副乡镇长。落实人才保障制度,体现关心关爱。1984年明确知识分子健康查体、发放烤火煤票制度。1990年10月出台《关于知识分子烤火煤供应标准的暂行规定》,明确了知识分子烤火煤的供应标准,当年为2539名中级以上知识分子解决了烤火煤,为239名中高级知识分子和拔尖人才进行了健康查体。对知识分子供应烤火煤(取暖费)和健康查体的做法一直延续至今。为解决知识分子住房问题,1991年共投资540万元,为知识分子新建住房14800多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