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实力,快速发展阶段(2003—2011)
党的十六大确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确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战略布局,使文化建设进入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新阶段。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发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时代号召,高密文化建设步入历史新起点。
1.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文化发展
2003年7月8日,中共高密市十届二次全委会议审议通过《中共高密市委关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决定》,文件就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八届五次全会、省委工作会议和潍坊市委九届二次全会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干事创业、加快发展作出具体安排。7月9日起,市委宣传部利用3个月的时间,在全市集中组织开展“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干事创业、加快发展”大讨论活动。通过开展讨论活动,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为干事创业、繁荣文化提供坚实基础。2011年11月25日,中共高密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高密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文化名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加强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富强和谐现代化中等城市的必然要求,是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潍坊市委十届十三次全会精神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政治任务,在学深学透文件、掌握精神实质、结合实际狠抓落实上下功夫;把思想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上级各项决策部署上来,切实增强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2.群众文化蓬勃发展
2003年4月,由高密日报社发起,高密社会各界文学爱好者自愿组成的文学性社会团体——高密三贤文学社成立;7月,《高密日报》彩报正式出版。2004年2月,高密市编委公布撤销高密日报社,成立高密新闻社;同月,高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
2004年高密大剧院建成后,连续6年举办不同形式的春节文艺晚会。自2008年春节晚会开始,节目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人和事为题材,演出人员以当地演员为主,穿插市民喜爱的高密茂腔等传统节目,以当地人演当地事而备受欢迎。此外,每年都举行庆元旦、“七一”、“八一”、“十一”文艺晚会。
自2005年开始,高密城每年2月都举办春节街头民艺大展演、元宵灯会等群众文艺活动;广大农村也举办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群众文艺展演活动,时间一般持续到正月十五日前后。开始于2002年的“凤城之夏”文艺晚会,至2004年扩大到全城7处演出点同时演出,连续活动10个晚上,参演单位80个,演职人员3400人,演出节目近千个(次)。之后,市政府每年都组织类似规模的“凤城之夏”文艺晚会。高密市文化馆2002年组织成立的京剧票房,2005年发展为京剧票友社,每年在文化馆内举办京剧演唱会。参加演出的票友40名,每届演出10晚,每晚演出京剧名段20余段,并且从中选拔优秀票友参加本市文艺晚会及上级部门组织的比赛活动。
2005年12月,高密市作家协会成立暨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同时举行山东省作家协会高密文学创作基地揭牌仪式。
3.加强民艺保护,不断扩大影响
进入21世纪,由文化部、中国文联组织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全面启动,民间艺术的抢救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高密市委、市政府也不断加大力度,出台一系列扶持民间艺术的政策,开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文化活动。
2001年3月,市文化局选编的《中华民间瑰宝》由亚太国际出版公司出版。该书由原中央工艺美院院长张仃题词:“美在民间、耕云种月、厚积薄发。”中国美术馆研究员李寸松作序。2001年9月至10月,CCTV—4“华夏文明”栏目(197、198、245期)先后专题介绍高密扑灰年画、高密剪纸、高密泥塑,由潍坊市艺术馆研究员鲁鸿恩主讲。2003年11月,国家社科基金“十五规划”文化部重点课题研究成果专著《潍坊文化三百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录王金孝、李储森、王东的高密茂腔、扑灰年画、剪纸、聂家庄泥塑等研究成果。2003年9月,市文化局组织有关人员带着扑灰年画等工艺品参加在陕西户县举办的全国农民画展。
2004年6月30日,高密市在姜庄镇召开“民艺三绝”保护挖掘座谈会,确定在保护挖掘民艺“三绝”工作的指导思想上,要做好5个结合:一要把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二要把民艺“三绝”的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结合起来;三要把坚持政府扶持与市场化运作结合起来;四要把弘扬传统文化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五要把目前分散的家庭制作与基地生产经营结合起来。
2005年9月6日,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在全市组织高密市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定和命名活动。经专家认定,对其中30名入选者授予“高密市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并从中选出15名潍坊市级候选人上报。是月9日,市文化局局长郭言兴出席在山西晋中市召开的全国第二届抢救、保护和开发民间文化遗产县(市)长会议,并以《浅谈高密扑灰年画》为题作书面交流。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委员会、中国民协联合授予高密市“民间文化遗产保护贡献奖”。2006年,高密茂腔、高密扑灰年画被国家文化部确定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密茂腔、高密扑灰年画、聂家庄泥塑、高密剪纸入选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市26名剪纸艺人入选《中国剪纸艺术名人大典》。
2007年1月,高密市“民艺三绝”被评为潍坊市十大知名文化品牌,剪纸艺人齐秀花被评为潍坊十大文化建设杰出人物。2007年4月,经中宣部、中国文联批准,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开展的首届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定和命名活动结果揭晓,高密民间泥彩艺人聂希蔚、剪纸艺人范祚信榜上有名。这次全国共认定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156项166名,山东省入选5名,其中高密市入选2名。6月8日至10日,中国(山东高密)扑灰年画研讨会在高密举行。会议就扑灰年画的挖掘、保护、整理工作进行研讨座谈。2007年6月15日,高密市民间艺人聂希蔚、范祚信、齐秀花被命名为首批山东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聂希蔚、王树花、石建庭、吕蓁立、范祚信、齐秀花、宫浩荣、刘存志被命名为潍坊市首批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2008年4月17日,首届山东高密民间文化艺术节暨中国剪纸艺术邀请展开幕。会上,中国民协专业艺术委员会主任杨吉星宣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确定高密市为“中国扑灰年画之乡”和“中国扑灰年画保护基地”的批复文件。6月14日,庆祝“2008中国文化遗产日”暨“柏城杯”高密市首届茂腔电视大赛决赛在市大剧院举行。7月,由市政府扶持、市文化局主持组织的小康河苏州街文化市场开业,共有27家店铺,总营业面积4832.67平方米。按照经营类别划分为三大区域:北部为综合展示区,突出展示(销售)聂家庄泥塑、扑灰年画、木版年画、剪纸、木雕、根雕、核雕、条编、刺绣、工艺葫芦、刻瓷、黑陶等;中部为聂家庄泥塑、扑灰年画、高密剪纸为主的民间艺术专营专卖展示区;南部为古玩、字画展示交易区。8月,由山东省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编制的《高密市文化旅游规划》在高密举行听证会,标志着高密文化旅游规划正式启动。规划中将民间剪纸、扑灰年画、聂家庄泥塑、茂腔等高密民艺“四宝”列为重要文化旅游资源。11月9日至11日,由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文联主办,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承办的“儒风泰山·首届山东国家大众艺术节——齐鲁民间手工艺精品博览会”在山东省博物馆举行。会上,评选出了代表山东省最高民间艺术成就的民艺精品。高密市组织12名民间艺人参加,有9件作品获奖,其中聂希蔚的泥塑《叫虎》、范祚信的剪纸《水浒人物》荣获特别奖,任春花的剪纸《十二生肖》获金奖。2009年2月,高密艺人吕蓁立、范祚信、王树花受邀参加文化部等部门组织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这次展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种类最齐全的技艺展览。
4.启动文化名市建设
2007年,在高密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李清华等17名人大代表提出《关于在“十一五”期间加快高密文化名市建设的议案》。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文化名市建设推进委员会,市委书记吴建民任第一主任,市委副书记、市长赵志远任主任。同时成立文化名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副书记、市长赵志远担任组长。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积极培育文化市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进一步改善,城乡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
小康河综合改造工程突出历史文化建设,本着河道治理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原则,自南向北沿河道两岸配套建设垂钓休闲区、苏州街景区、长66米高2.5米大型铸铜浮雕壁面景墙区、都市情怀区、民俗展示区、健身休闲区等6大景区20多个景点和样式奇特的铸铜雕塑,把高密历史文化、民间艺术及古朴典雅的建筑风格融为一体。
2007年6月,市政府投资5.6亿元开工建设文体公园,2008年底建成。该园分为体育中心和科技文化中心两大部分。体育中心包括体育馆、体育场、体校等;科技文化中心包括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城市规划建设成果展示厅。博物馆全面展示高密自设县以来人文知识、地理变化、文物及民俗文化;城市规划展示厅主要展示高密市城市发展宏伟蓝图。文体公园有效地解决了高密市文体设施缺乏、功能落后的问题,成为全市群众文体活动的中心。
高密市以文体公园、新闻大厦建设为龙头,加强城乡公共文化建设,扎实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镇街综合文化站及社区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五大工程”。新闻大厦投入使用,为广电产业和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有线电视发展迅速,用户达到19万户,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的目标;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成绩显著,年送电影下乡4000余场;建成农家书屋175处,并有79处农家书屋通过潍坊市验收,荣获2008年度潍坊市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二等奖,并获得奖金8万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文化大院建设等都有新进展。
在全国性戏曲出现低谷的困境中,高密茂腔积极寻找发展契机,既注重挖掘传统剧目,又大力编演现代戏。2008年9月,为保护茂腔发展,市政府出资选拔11—13岁茂腔新秀40人,组成高密茂腔少年班,送入潍坊幼教特教师范学校学习。这时,新时期“高密精神”和城市名片用语确定。新时期“高密精神”为“崇贤好学、诚信和谐、开放包容、务实创新”,城市名片用语为“三贤故里、四宝之乡”。2008年2月,高密市荣获“2008年度潍坊市和谐创建工作先进市”“2008年度潍坊市文化建设工作先进市”等荣誉称号。
2009年3月,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民间文化研创基地在高密成立。4月20日晚,“燕升访谈——戏苑百家”高密茂腔专辑节目在中央电视台11频道的演播大厅录制,专题介绍高密“民艺四宝”高密及高密发展变化。高密籍著名作家莫言应邀作为访谈嘉宾。5月,高密市文化馆、博物馆迁于文体公园的新馆。在文化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实物陈列厅,集中展示扑灰年画、剪纸、聂家庄泥塑等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4项,潍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项,高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5项,待审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十项。在博物馆布置民俗厅,再现清代高密老百姓的民俗事像,将高密民间艺术与民俗融合在一起,再现旧时民俗生活。7月16日,潍坊市宣传部长会议在高密市召开,与会人员参观文体公园、新闻大厦、小康河文化市场、莫言文学馆等文化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等现场。高密市在高密一中举行莫言文学馆开馆仪式。国家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著名作家莫言、山东省文化厅厅长亢清泉、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张炜和潍坊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明珂,潍坊副市长王桂英及高密市委书记吴建民,市委副书记、市长范福生等出席仪式。新华社播发电讯稿《莫言文学馆在山东高密开馆》,《大众日报》等近10家媒体转发。10月,市文化新闻出版局组织专业人员历经3年多的调研与编撰,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主编的《中国木版年画集成·高密卷》由中华书局出版。2009年,齐秀花被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院民间艺术研究所聘为中国传媒大学民间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作品《梁山好汉》获首届中国北方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金奖。2010年4月24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研究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庆善带领文化部考察组一行7人,到高密市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宗伟,潍坊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刘明珂,高密市委书记吴建民,市委副书记、市长范福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万丽等领导陪同考察组参观市博物馆、市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实物陈列厅,并观看高密茂腔演出。8月,编辑出版高密“民艺四宝”丛书《高密茂腔、扑灰年画、高密剪纸、聂家庄泥塑》,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2011年4月15日,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一行,在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宗伟,潍坊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张宝才,高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万丽等陪同下视察高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工作。10月,根据传统茂腔《墙头记》改编而成的动漫剧,播出后受到广泛好评,一年内连续在省、市、县级电视台播放7次。并在当年的山东省高考试题中,作为考察考生“文化创新”知识点的试题。
5.着力打造“红高粱文化”品牌
2010年9月26日至10月2日,高密市举办中国(高密)首届红高粱文化节,以“荟萃高密民间艺术、整合红高粱文化资源、打响红高粱文化品牌、构建文化名市新格局”为主题,树起“红高粱”文化这面旗帜。
◆中国(高密)首届红高粱文化节开幕式在高密市豪迈体育场举行
2011年举办第二届红高粱文化节,以弘扬晏子文化为主题,全方位、多角度展示高密灿烂历史文化和辉煌成就。2011年,由北京《诗探索》编辑部、中共高密市委宣传部、潍坊学院宣传部、高密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联合设立中国“红高粱诗歌奖”,并于当年4月1日面向世界范围内的汉语诗歌写作者发出征稿启事,旨在传承红高粱精神,塑造、彰显高密地方文化品牌,奖掖中国新乡土诗领域的优秀诗人,更好地推动当代诗歌发展。2011年度首届中国红高粱诗歌奖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诗歌稿件21000首,基本覆盖全国各个诗歌领域。由中国诗歌权威专家组成的评委会最终评出:阿华、哑木、俞昌雄、谈雅丽、慕白5位知名青年诗人为首届红高粱诗歌奖得主。通过举办红高粱文化节、设立红高粱诗歌奖,为繁荣文化事业、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搭建了良好平台,对外扩大了“红高粱”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6.文化体制改革经验受关注
2008年7月,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高密市委、市政府决定,成立高密市文化产业管理委员会,为正科级全额预算管理事业单位,隶属市政府,指导、协调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万丽兼任文化产业管委会党工委书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化局党委书记高中杰兼任文化产业管委会主任。文管委成立后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进行宏观管理运营,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把文化产业发展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出台《关于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的意见》。是年9月,高密市国有文化资产经营投资有限公司成立,为企业化事业单位,为市国有资产经营投资公司的子公司,由市文化产业管理委员会管理。文化资产经营投资有限公司积极扶持民艺民俗村、电影大厦、惠影科技公司、小康河文化市场等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的发展。
2008年12月,高密市成立文化产业联合会,首批会员单位发展到80多家。文化产业联合会的成立,能够积极探索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措施、新办法,特别是在开发新的文化产业项目、市场运作、促进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高密市深化体制改革,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运营的做法,得到潍坊市委书记张新起的肯定和批示,并在潍坊市委《参阅件》刊发。
2009年2月23日,高密市互联网文化发展管理办公室成立;3月25日,高密市对文化管理机构设置进行调整,撤销市文化局和市新闻出版管理办公室,成立高密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加挂市版权局牌子)和高密市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局,成立高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9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精神,推动市艺术剧院转企改制,组建高密凤城演艺公司。院团改革后,逐步摸索出以演艺企业为主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经验,将财政供给从过去的“养人”转变为“养戏”,由政府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出资购买新公司的文化产品,受到各级各界的广泛关注。2011年,《中国艺术报》《大众日报》新华网等十多家国家级、省级新闻媒体对高密市院团改革进行专门采访。高密市先后3次在国家和山东省召开的文化体制改革会议上介绍院团改革经验做法,上级部门调研时也给予充分肯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后,高密市院团改革更受关注,国家文化部将高密市院团改革情况作为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
2010年,按照高密市委、市政府的意见,为打造小康河文化市场,设立小康河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成立高密市收藏家协会,加强对经营业户的规范化管理;加大对苏州街商业区空闲房屋的回租力度,有计划、有策略地扩大小康河文化市场规模。截至2010年底,小康河文化市场已有50家文化产业经营业户入住,总经营面积8651.53平方米。2010年7月10日,山东惠影科技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美国正式挂牌交易,成为山东省首家上市的文化企业,是山东文化产业掘金国际资本市场的一次成功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