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诊断标准发展历史

一、糖尿病诊断标准发展历史

在糖尿病诊断历史上,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65年首次发布了糖尿病诊断标准,并在第一份糖尿病报告中对其进行了临床特点的划分,但没有对诊断出糖尿病的血糖临界值进行提及。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多项大型前瞻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葡萄糖负荷后2 h血糖>11.1 mmol/L的人群视网膜疾病和肾病变的发生率均有明显增加,而空腹血糖>7.8 mmol/L的人则表现了相似之处。1979年,美国国家糖尿病数据组结合各国专家对此进行了讨论,提出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召开了糖尿病专家大会,采纳了美国人的意见,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糖尿病诊断标准,即:

(1)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具备下列任何一项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①空腹血糖≥7.8 mmol/L;

②一日中任何时间血糖≥11.1 mmol/L;

③空腹血糖<7.8 mmol/L,但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2 h血糖>11.1 mmol/L。

(2)无糖尿病症状,具备下列任何一项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①两次空腹血糖≥7.8 mmol/L;

②第一次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1 h及2 h血糖均≥11.1 mmol/L,重复一次葡萄糖耐量试验2 h血糖≥11.1 mmol/L或重复一次空腹血糖≥7.8 mmol/L。

(3)糖耐量减低

空腹血糖<7.8 mmol/L,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2 h血糖在7.8~11.1 mmol/L之间者。

妊娠糖尿病采用上述标准。

但情况发展常往往是复杂的,美国健康与营养调查以及许多国家和地区流行病学的研究表明,空腹血糖与受糖负荷后血糖升高常常是不平行的。在糖负荷之后2 h血糖值≥11.1 mmol/L的人群中大约有30%空腹血糖值<7.8 mmol/L。与糖负荷后2 h血糖>11.1 mmol/L相关的空腹血糖是6.7~7.2 mmol/L,这表明原标准的空腹血糖7.8 mmol/L的诊断敏感度较低,不能满足疾病诊断及预防并发症的要求。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在一次科学会议上提出了糖尿病的新诊断标准,即具有典型糖尿病症状的患者,任意时间血糖≥11.1 mmol/L,或禁食8 h后空腹血糖值≥7.0 mmol/L,或75 g葡萄糖负荷2 h后的血糖值≥11.1 mmol/L。空腹血糖正常值为6.1 mmol/L。诊断标准的主要变化是空腹血糖诊断标准从7.8 mmol/L下降到7.0 mmol/L。美国糖尿病协会根据在3个团体中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对空腹血糖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中的2 h血糖水平和视网膜病变的关系,分别确定了一个新的糖尿病诊断切点,即空腹血糖≤7.0 mmol/L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中的2 h血糖≤11.1 mmol/L。这一点后来为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定义、诊断和分型顾问委员会”所采纳,并成为糖尿病的全球诊断依据。

2010年,美国糖尿病协会公布了一份关于糖尿病的治疗指南,除了对糖尿病的原有诊断标准之外,还增加了一条:糖化血红蛋白(HbAlc)≥6.5%即可诊断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HbAlc)是反映既往2~3个月内血糖水平的指标,用于评估长期的血糖控制情况,是决定是否需要改变治疗计划的重要临床基础。

长期不推荐使用糖化血红蛋白(HbAlc)诊断糖尿病是因为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检查不够精确。糖化血红蛋白(HbAlc)诊断糖尿病的循证依据如下:

2009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欧洲糖尿病协会(EASD)和国际糖尿病联合会(IDF)组成了一个专家委员会,对埃及、Pima印第安人和全美的健康及营养调查三项横断面的流行病学信息进行了复习,并发表了应用糖化血红蛋白(HbAlc)诊断糖尿病的报告,该报告指出,采用糖化血红蛋白(HbAlc)6%在诊断糖尿病时具备足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2010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将糖化血红蛋白(HbAlc)6.5%纳入糖尿病的诊断标准。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采用糖化血红蛋白(HbAlc)6.5%作为糖尿病诊断的一个切点。与此同时,国际专家委员会公布的报告表明,糖化血红蛋白(HbAlc)在6.1%~6.5%之间,发生糖尿病的风险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