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临床诊断

二、临床诊断

(一)肝脏疾病与糖尿病

1.辨病诊断

(1)临床诊断

肝源性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有的隐性,有的显性,症状轻重不等;但与原发性糖尿病相比,典型的“三多”症状多不明显,往往被慢性肝病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等所掩盖,极少发生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同时糖尿病神经及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较2型糖尿病的低。肝源性糖尿病患者以空腹血糖正常或轻度升高,而餐后血糖明显升高为特征。查体或可见肝掌、蜘蛛痣、腹水、黄疸、腹壁静脉曲张等表现。

肝源性糖尿病的临床诊断应具有以下条件:

①在糖尿病发生之前有明确的肝病史,但有时糖尿病可与肝病同时发生;

②无糖尿病既往史和家族史,糖尿病症状轻或无;

③有明确肝功能损害的临床表现,血生化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证据;

④符合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典型三多一少症状加

随机血糖≥11.1 mmol/L,或空腹血糖≥7.0 mmol/L,或OGTT 2 h血糖≥11.1 mmol/L);

⑤血糖和糖耐量的好转或恶化与肝功能的改变相关;

⑥排除垂体、肾上腺、甲状腺等疾病所引起的继发性糖尿病及原发性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

(2)相关检查

①口服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

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11.1 mmol/L,但部分患者空腹血糖可轻度升高或正常。OGTT的曲线形态偏高,表现高峰、高坡或趋高形;若OGTT示餐前血糖正常或轻度升高,餐后血糖≥11.1 mmol/L可确诊糖尿病,若>7.8 mmol/L而<11.1 mmol/L则诊断为糖耐量减低;对不能做OGTT的患者,应经常测定空腹和餐后2 h血糖值,以求早期诊断糖尿病。

②胰岛素释放试验

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偏高,餐后胰岛素反应不良或反应延迟;血清C肽释放试验一般正常或下降,C肽与胰岛素的比值明显减小。

③肝脏功能检测

测试项目包括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胆红素(BIL)、碱性磷酸酶(AL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以及凝血酶原、凝血因子等指标。肝病患者可见ALT、AST、BIL、ALP等不同程度升高,ALB降低,GLB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因子减少。

④肝炎病毒血清学检测

测试项目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Anti-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Anti-HBe)、乙肝核心抗体(Anti-HBc II)、丙肝抗体(Anti-HCV)、戊型肝炎IgM抗体(HEV-IgM)、甲型肝炎IgM抗体(HAV-IgM)。该检测对慢性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及评估病情、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⑤肿瘤标志物检测

如甲胎蛋白(AFP)是最具有诊断价值的肝癌标志物,AFP>200 ng/mL时对诊断更具有重要意义。

⑥影像学检查

超声、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磁共振成像(MRI)、放射性核素显像、上消化道钡餐摄片、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等检査有助于诊断及鉴别原发病。

2.辨证诊断

(1)湿热疫毒型

①临床证候

身目俱黄,色泽鲜明,口干渴欲饮或饮而不多,心中懊,胸胁满闷,口干而苦,恶心欲呕,大便黏滞、臭秽。舌红,苔黄腻,脉滑或濡。

②辨证要点

a.辨阴黄阳黄:身目俱黄,湿热疫毒者当属阳黄,色泽鲜明。

b.辨湿辨热:湿热郁结,阻滞气机,可见胸胁满闷;气机不畅,津液不得输布,故口干口渴;内有湿邪,或可见饮而不多,恶心欲呕,大便黏腻;湿热搏结,因热邪存在,故见口苦,心中懊,大便臭秽。

c.辨舌脉:舌红,苔黄腻,脉滑或濡。

(2)肝胃郁热型

①临床证候

面色隐红,口干口渴,口苦口臭,多饮多食,急躁易怒,两胁胀满,尿黄赤,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弦实有力。

②辨证要点

a.辨病位:脏腑主要在肝、胃,饮食不节生胃热,情志不遂生肝热,肝木克脾土,土郁可化热。肝热可见面色隐红,急躁易怒,两胁胀满,小便黄赤,胃热可见多饮多食,口渴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燥。

b.辨虚实:肝胃郁热证当属实热,临床表现为口渴喜饮,甚喜冷饮,急躁易怒,并结合舌脉,为一派实象。

c.辨舌脉:舌质红,苔黄,脉弦实有力。

(3)肺胃燥热型

①临床证候

口咽干燥,烦渴多饮,消谷善饥,并见肝区灼热或拒按,易怒心烦,不寐或少寐,口苦,眦赤多睹,胁下积块,小便频多或大便燥结。舌红苔少或糙黄少津,脉弦,弦滑或弦数。

②辨证要点

a.辨病位:肝郁化火,木火刑金,肺胃燥热,病由肝及肺胃,可见上消、中消症状较显,口咽干燥,消谷善饥,烦渴多饮,大便燥结。肝病为先,故可见肝区灼热或拒按,胁下积块,肝开窍于目,故可见眦赤多睹。

b.辨燥热:肝火在先,可见易怒心烦,口苦,不寐或少寐,火热重灼,木火刑金,见口咽干燥,胃肠燥热津枯,致烦渴多饮,消谷善饥,大便干燥或秘结。

c.辨舌脉:舌红苔少或糙黄少津,脉弦,弦滑或弦数,是肝火、肺胃燥热在外之反映。

(4)肝郁脾虚型

①临床证候

胁肋胀痛,胸闷,善太息,心烦易怒,纳呆食少,胁腹胀满,口不渴或口干喜凉饮,小便色黄,大便澹结不调。舌质红或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②辨证要点

a.辨病位:病位在肝脾,多因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肝气横逆,木盛乘土,肝脾不和。肝郁表现为胁肋胀痛,胸闷,善太息,为纳呆食少,胁腹胀满,大便澹结不调。

b.辨有无化热:肝郁日久,常见化火,心烦易怒,口干喜凉饮,小便色黄。

c.辨舌脉:舌质红或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注意,辨舌质舌苔有利于辨别化热程度。

(5)脾虚湿困型

①临床证候

面色萎黄,形体困倦,口黏不爽,口不渴,胁腹胀满,纳呆,大便澹薄,小便不利。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缓或沉濡。

②辨证要点

a.辨病位:《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病及脾,脾失运化,精微失布,不能濡养四肢百骸,故见面色萎黄,形体困倦,脾虚水液代谢失常,水湿内停,可见口不渴,口黏不爽,大便澹薄,湿阻气机,可见胁腹胀满,纳呆,小便不利。

b.辨湿性: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阻滞气机,且易趋下,故多见口黏不渴,困倦,纳呆,胁腹胀满,大便澹薄。

c.辨舌脉: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缓或沉濡。该型一般无明显化热之势,若出现湿热搏结,舌脉亦可有所体现。

(6)瘀血阻络型

①临床证候

面色黝黑,目周黯黑,唇色黯,肝区疼痛,神疲乏力,口干咽燥,渴饮以夜间为甚。舌黯红,舌底脉络迂曲,舌边瘀点瘀斑,脉涩或紧。

②辨证要点

a.辨瘀血程度:不同疾病及同一种疾病的不同阶段表现出的瘀血程度亦不相同,治疗上当有所差异。因此,辨瘀血程度不可忽视。具体方法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色、舌底及有无肝掌、蜘蛛痣来判定瘀血的轻重,如仅见舌质偏黯,说明瘀血较轻,如舌有瘀点、瘀斑或舌下静脉增粗迂曲,说明瘀血较重,如出现舌底瘀点、瘀斑,甚至见到肝掌、蜘蛛痣,说明病深入络。

b.辨病位:肝病日久,大多涉及血分,可表现出夜间症状明显。

c.辨舌脉:舌黯红,舌底脉络迂曲,舌边瘀点瘀斑,脉涩或紧。辨舌时,当结合辨瘀血方法,注意程度的区分。

(7)肝肾阴虚型

①临床证候

肝区隐痛,心烦,耳鸣,乏力,口干口渴,腰膝酸软,腹部胀满,胁下痞块。舌质黯红,舌瘦小,有裂纹,苔少或无苔,脉弦细等。

②辨证要点

a.辨病位: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化,肝阴不足,肝郁化火,损及肾阴,则肝肾阴虚。肝失于阴血濡润,见隐痛,胀满不适,肾主骨生髓,开窍于耳,肾阴精不足,可见耳鸣,乏力,腰膝酸软。

b.辨有无化热:阴虚多生内热,或可见心烦,口干口渴。

c.辨舌脉:舌质黯红,舌瘦小有裂纹,苔少或无苔,脉弦细等。

(8)阳气虚弱型

①临床证候

乏力倦怠,口渴欲饮,饮不解渴,小便清长,大便澹薄,畏寒喜暖,四肢末端发凉,或可见胁下坚胀。舌体胖大,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或左关脉弱。

②辨证要点

a.辨病位:原发病位在肝,久病伤及阳气,呈现虚寒征象,或可见胁下坚胀,肝肾同源,肝病及脾,故可见脾肾阳虚,表现为畏寒喜暖,乏力倦怠,四末不温,口渴欲饮,饮不解渴,小便清长,大便澹薄。

b.辨虚寒:此型为体内阳气不足所致寒从内生,阳虚则外寒,兼见各脏腑功能衰退。

c.辨舌脉:舌体胖大,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或左关脉弱。辨脉尤注意三部所代表之病位不同,可有侧重。

(二)胰腺疾病与糖尿病

1.辨病诊断

(1)临床诊断

胰源性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有的隐性,有的显性,症状轻重不等;往往夹杂于胰腺疾病症状之间,可见腹痛、恶心、腹胀、食欲减退、消瘦等,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并发症。胰源性糖尿病患者可出现空腹及餐后高血糖,但在应用胰岛素后却可见明显的低血糖反应,糖尿病呈脆性特征。查体可见上腹压痛、黄疸等表现,严重者可见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移动性浊音、肝脾肿大等。

胰源性糖尿病的临床诊断应具有以下条件:

①在糖尿病发生之前有明确的胰腺疾病史;

②无糖尿病既往史和家族史;

③有明确胰腺疾病的证据,如血生化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④符合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典型三多一少症状加随机血糖≥11.1 mmol/L,或空腹血糖≥7.0 mmol/L,或OGTT 2 h血糖≥11.1 mmol/L);

⑤排除垂体、肾上腺、甲状腺等疾病所引起的继发性糖尿病及原发性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

(2)相关检查

①口服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

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11.1 mmol/L,但部分患者空腹血糖可轻度升高或正常。OGTT的曲线形态偏高,表现高峰、高坡或趋高形;若OGTT示餐前血糖正常或轻度升高,餐后血糖≥11.1 mmol/L可确诊糖尿病,若>7.8 mmol/L而<11.1 mmol/L则诊断为糖耐量减低;对不能做OGTT的患者,应经常测定空腹和餐后2 h血糖值,以求早期诊断糖尿病。

②胰腺内分泌功能测定

胰腺内分泌功能测定对于慢性胰腺炎患者尤为重要,包括血糖及胰岛素测定、PP测定及血清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CCK)测定。患者可出现血糖升高或糖耐量异常,血浆胰岛素水平降低;空腹及餐后血浆PP明显降低;血清CCK明显升高。

③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

急性胰腺炎者可见白细胞增加,中性粒细胞核左移,CRP增高;慢性胰腺炎在急性发作、胆道感染时亦出现白细胞升高。

④淀粉酶(amylase,AMY)

急性胰腺炎时,24 h内血清淀粉酶多超过正常上限3倍,血淀粉酶一般在起病6~12 h开始增高,48 h达峰,而后逐渐下降,但应注意急重症急性胰腺炎、极轻胰腺炎、急性胰腺炎恢复期、高脂血症相关胰腺炎时可能淀粉酶并不升高;慢性胰腺炎时血淀粉酶可轻度升高;急性胰腺炎时,尿淀粉酶与血清淀粉酶逐渐下降之时开始升高,但尿淀粉酶准确性较差、影响因素多,故建议检测血清淀粉酶。

⑤脂肪酶(lipase,Lip)

急性胰腺炎通常于起病24 h之后血清脂肪酶开始升高,持续时间较长,约7~10天,超过正常值上限3倍有诊断价值,但由于其持续时间长,血清淀粉酶活性已经下降至正常,或其他引起血淀粉酶活性增高时,其测定与淀粉酶有互补作用。

⑥其他生化指标

有些急性胰腺炎患者胆红素(BILX)、转氨酶(ALT、AST)、乳酸脱氢酶(LDH)和碱性磷酸酶(ALP)增高,严重者血清白蛋白降低、尿素氮升高、血钙下降;慢性胰腺炎患者查胆红素、碱性磷酸酶有助于了解有无胆道梗阻。

⑦肿瘤标志物

癌抗原242(CA242)、癌抗原50(CA50)有助于诊断。

⑧影像学检查

腹部平片、钡餐造影、超声、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等检査有助于诊断及鉴别原发病。

病理学及细胞学检查主要用于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2.辨证诊断

(1)肝胆湿热型

①临床证候

上腹胀痛拒按或腹满胁痛,或胁下有痞块,或见发热口渴,口干口苦,身目发黄,黄色鲜明,或见呃逆恶心,心中懊,烦躁易怒,大便可见秘结或呈灰白色,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或薄黄,脉弦数或弦滑。

②辨证要点

a.辨病位:腹痛,胁下痞块,在中焦肝胆,若见发黄,则为热灼肝胆汁液所现。

b.辨湿重热重:热重者黄色鲜明,发热口渴,口干、口苦、心烦躁怒更显,有偏湿重者可伴见头身困重,恶心较显。

c.辨舌脉:舌质红,苔黄腻或薄黄,脉弦数或弦滑。从苔质亦可协助辨湿辨热。

(2)肝胃郁热型

①临床证候

上腹疼痛,或见面色隐红,口干口渴,口苦口臭,急躁易怒,两胁胀满,尿黄赤,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弦实有力。

②辨证要点

a.辨病位:脏腑主要在肝、胃,饮食不节生胃热,情志不遂生肝热,肝木克脾土,土郁可化热。肝热可见面色隐红,急躁易怒,两胁胀满,小便黄赤,胃热可见多饮多食,口渴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燥。

b.辨虚实:肝胃郁热证当属实热,临床表现为口渴喜饮,甚喜冷饮,急躁易怒,并结合舌脉,为一派实象。

c.辨舌脉:舌质红,苔黄,脉弦实有力。

(3)腑实热结型

①临床证候

胁腹胀满疼痛,坚实拒按,大便燥结不通,或可见恶心呕吐,日晡潮热,口干口渴,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厚腻或燥,脉洪大或滑数。

②辨证要点

a.辨特点:痞满燥实,胸闷,胁腹胀满,拒按,肠中燥屎。

b.辨舌脉:舌质红,苔黄厚腻或燥,脉洪大或滑数,均为实的佐证。

(4)肝郁气滞型

①临床证候

胁腹胀满,一侧或者双侧胁痛拒按,疼痛多与情志不畅相关,情志或抑郁,喜太息,恼怒常使病情加重,嗳气、矢气痛减,或可见胁腹胀满,不思饮食,大便秘结不调。舌淡暗,苔薄,脉弦、细或兼涩、数。

②辨证要点

a.辨有无伤脾:肝强乘脾,或可见腹胀纳差,大便不调,肠鸣矢气。

b.辨有无瘀血或化热:肝气郁滞,日久气滞可致血行不畅,亦可化热,当注意辨别有无征象,如心烦易怒,口干喜凉饮,小便色黄等。

c.辨舌脉:舌淡暗,苔薄,脉弦、细或兼涩、数。舌脉亦是瘀血、化热的佐证。

(5)瘀血内停型

①临床证候

胸胁腹部疼痛,痛处不移,拒按,痛如针刺,上腹部或可扪及包块,压痛明显,面色淡白或晦滞如烟熏,身倦乏力,气少懒言,食欲不振,严重可见呕血便血。舌淡暗或有紫斑,脉沉涩。

②辨证要点

a.辨瘀血部位:疼痛主要在胸胁、胁腹。

b.辨寒热:主要通过面色、舌质助判断。

c.辨舌脉:舌淡暗或有紫斑,脉沉涩。

(6)瘀热互结型

①临床证候

腹部刺痛拒按,痛处不移,或可扪及包块,或见出血,皮肤青紫有瘀斑,或可见发热,夜间尤甚,口干不渴,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质红或有瘀斑,脉弦数或涩。

②辨证要点

a.瘀热并见:既有血瘀的表现如腹部刺痛,疼痛不移,同时又见热毒炽盛的表现,发热,大便燥结,小便短赤。

b.病在血分:或见出血,身热夜甚。

c.辨舌脉:舌质红或有瘀斑,脉弦数或涩。

(7)脾胃虚弱型

①临床证候

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肠鸣,纳谷不化,稍进油腻则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面色萎黄,消瘦,大便澹薄。舌苔厚腻,脉缓或濡弱。

②辨证要点

a.辨病位:病在脾胃,症见食欲不振,腹胀肠鸣,纳谷不化,大便澹薄。

b.辨气虚湿阻:胃气虚失纳,故纳谷不化,稍进油腻即泄,脾气虚失运,不能充养四肢肌肉,故见倦怠乏力,面色萎黄,消瘦,若脾气虚不能运化水湿,可致湿阻,食欲不振,腹胀肠鸣。

c.辨舌脉:舌苔厚腻,脉缓或弱。

(8)气血亏虚型

①临床证候

倦怠乏力,不欲饮食,面色萎黄,消瘦,或可见腹胀隐痛,或可扪及包块。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②辨证要点

a.一派虚象:倦怠乏力,不欲饮食,面色萎黄,消瘦,腹痛性质均为隐痛。

b.辨舌脉: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9)气阴两虚型

①临床证候

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口燥咽干,自汗、盗汗,或可见腹痛隐隐,形体消瘦,心烦失眠,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舌红或淡红,苔薄少津,脉细数。

②辨证要点

a.气虚阴虚:气虚可见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自汗,阴虚可见口燥咽干,盗汗,形体消瘦。

b.有无化热:阴虚生内热,一般阴虚即并见口咽干燥,如有严重化热生火可见心烦失眠,洩赤便干。

c.辨病位:在肺胃可见口燥咽干,胃胱嘈杂,在肝肾可见盗汗明显,或见耳鸣;在肠腑可见大便干燥。

d.辨舌脉:舌红或淡红,苔薄少津,脉细数。

(10)寒湿困脾型

①临床证候

上腹部疼痛,可向腰背部放射,畏寒喜暖,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身目俱黄,颜色晦暗,大便澹薄。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

②辨证要点

a.辨寒湿:畏寒喜暖为有寒,身目俱黄而颜色晦暗为阴黄,湿阻气机故见恶心呕吐,寒湿困脾见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大便澹薄。

b.辨虚实:无寒实内积表现当为虚寒。

c.辨舌脉: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

(11)寒实结滞型

①临床证候

腹痛拒按,得温则减,胁下胀满,纳差,呕逆,面色晦暗少华,大便秘结。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

②辨证要点

a.辨寒热:得温痛减,面色晦暗为寒象。

b.辨虚实:腹痛拒按,胁下胀满,便秘为实证表现。

c.辨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为实寒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