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的发病机制
(一)西医学的病因病理
正常的血糖浓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并能在神经、内分泌等调节下保持动态平衡。血糖的相对平衡有赖于胰岛素和各种对抗胰岛素的反调节激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糖尿病多因胰岛素绝对不足或相对不足所致,相反,胰岛素绝对过多或相对过多,则可引起低血糖症。在正常人体中,胰岛素的分泌减少是预防和纠正低血糖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当血糖水平低于常规生理范围(约3.5 mmol/L)时,一些抑制胰岛素的因素开始起重要作用。其中,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是两种重要激素,特别是胰高血糖素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在胰高血糖素不足的情况下,肾上腺素才会变得很重要。因此,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在一起构成人体中非常重要的激素,起到预防、纠正低血糖发生和发展等作用。此外,糖皮质激素、生长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还能纠正糖尿病的高血糖反应,这些都是正常情况。但是,随着疾病的发展,这种反应作用会减弱。糖尿病患者在发生低血糖时,自身的防御机制往往明显降低。1型糖尿病患者的防御机制可能完全丧失。研究表明:C肽分泌减少与低血糖有密切关系。在测试不到C肽的患者中,高血糖素分泌不足。在1型糖尿病被诊断5年之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由于低血糖导致胰高血糖素分泌反应全部丧失,此时肾上腺素已成为拮抗低血糖最主要的一类激素。然而,在糖尿病患者中,当胰高血糖素分泌反应丧失时,肾上腺素的水平也同样下降。因此,机体对低血糖的抑制作用明显降低,使糖尿病患者发生严重低血糖危险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的分泌和胰高血糖素的反应存在,因此常有高血糖反应,严重低血糖较少见。
(二)中医学的病因病机
在中医学上低血糖症,可表现出眩晕、心悸、汗等症状,以气脱为主要特征。中医认为:在消渴病脏腑功能不调、气血阴阳不正常情况下,过度控制食物或剧烈运动,或过度使用药物,可能导致阴阳气血不能连续,气脱神迷,可显为“厥脱”证。阳气虚脱,清阳不升,故见头晕;心气不固,神志不安,故可见心悸、汗出,甚至能见元神失主,精神错乱。虚阳浮越,肝风内动,故可见四肢麻木或颤动,甚则抽搐。此外,过量饮酒后,阻隔气机上升,清气未降,浊阴不下等也可导致血糖急速降低,导致气脱神昏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