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未病先防
(一)节制饮食,调和五味
糖尿病的发病与饮食有密切关系,饮食调理对于糖尿病预防至关重要。中医对消渴病预防的饮食调理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饮食有节。《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云:“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预防糖尿病,要做到饮食有节,不暴饮暴食,少吃肥甘滋腻厚味之品,少饮酒。二是调和五味,中医认为不同的食物其性味、归经不同,《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天之由也。”人赖饮食五味以充养精神元气而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但若五味偏嗜,就会伤及五脏,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从中医理论来看,饮食有节,调和五味可顾护脾胃,而脾胃在消渴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如在《丹台玉案·脾胃门》中就提及:“善保身,惟养脾胃而已。”
(二)调节情志,七情勿过
七情失调是引发或加重消渴的重要因素。早在《黄帝内经·灵枢·五变》中便有云:“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留,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说明情志失调,气血上逆,胸中蓄瘀,内热结滞,伤津耗液,可成消渴病。因此保持乐观的精神,调节情志,保持情绪稳定,避免七情太过对于预防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这与现代临床研究证实的恐惧、紧张、绝望、悲伤、激怒等情绪均能升高血糖的认识一致。
(三)节制房事,保护肾精
《外台秘要·消渴消中》云:“房事过度,致令肾气虚耗故也,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可见房事过度、肾燥精虚是消渴重要的病因病机之一。中医认为劳房可以伤精,劳心可以伤阴血,劳形可以伤气,都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不利。
(四)运动养生,劳逸适度
中医自华佗便有人体“欲作劳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之论,强调“生命在于运动”之理。王焘则认为消渴病人不能“饱食便卧,终日久坐;人应小劳,但莫久劳疲极;食毕即行步,稍畅而坐”。而孙思邈主张“养性之道,莫久行、久立、久坐、久卧、久视、久听。盖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行伤筋也”。这些说明过劳也有损健康。过度劳累,过度安逸,都可能引发疾病。因此养生应该重视适当运动,并尽量做到“形劳而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