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临床治疗

四、临床治疗

(一)肝脏疾病与糖尿病

1.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要素

(1)明确诊断,治病求本

多种肝脏疾病均有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肝源性糖尿病具有其特点,即血糖控制水平与肝功能好转或恶化密切相关,积极治疗原发病,有利于糖尿病的治疗。因此,更要求我们明确诊断,针对病因治疗,例如病毒性肝炎当积极抗病毒治疗;脂肪肝当加强运动,配合药物治疗;肝硬化当积极防治并发症等。

(2)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

一般情况下,肝源性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不明显,也不容易出现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中医辨证施治具有优势,可依据变化多端的临床表现,灵活组方,兼顾原发病与血糖升高之情况,但有些时候,现代医学则发挥不可替代作用,例如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手术治疗、消融治疗等,以及必要时使用人胰岛素注射液。

2.辨病治疗

(1)一般治疗

休息,适量运动,合理饮食。尤为注意饮食治疗,通过对饮食的控制和调节,可防止病情加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原发病的治疗

①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应适时进行抗病毒治疗,如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a、核苷类似物、利巴韦林,免疫调节治疗可增加免疫系统的特异性应答能力;

②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以免疫抑制治疗为主,最常用糖皮质激素;

③药物性肝病应停用和防止再次使用造成肝损伤的药物;

④脂肪性肝病应控制危险因素,运动节食,控制体重,可选用保肝降酶、调脂药物;

⑤各种原因所致肝硬化首先对因治疗,并注意防治并发症;

⑥原发性肝癌可选择手术、介入、局部消融、放化疗等;

⑦肝病终末期均可考虑肝脏移植治疗。

(3)高血糖的治疗

①原则上禁用口服降糖药,因为多数口服降糖药物存在肝损害,应尽量早用胰岛素,胰岛素疗法不但有效降低血糖,还可有利肝细胞修复、肝功能恢复。但对较轻的患者通过饮食治疗和口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即可较好地控制血糖。

②若使用胰岛素应尽量选用短效胰岛素,剂量由小到大,并注意监测血糖的变化以调整胰岛素的用量。若每日胰岛素量超过200 U,提示体内产生胰岛素抗体。

③有极少部分用胰岛素治疗无效的难治病例,是否可以进行胰腺移植、胰岛细胞移植或是肝移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4)注意事项

①治疗目的为改善和保护肝功能,降低高血糖,缓解症状,纠正代谢紊乱,防治肝病及糖尿病各种急、慢性并发症,降低死亡率,通过教育,使患者掌握自我监测,自我保健的能力;

②尽量避免静脉输注大量葡萄糖及长期大量使用利尿剂,以免影响糖代谢;

③糖尿病患者饮食结构以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适量蛋白、高纤维素膳食为主,肝源性糖尿病的饮食治疗原则与之相似,但要注意兼顾肝病及糖尿病两方面,如有食管静脉曲张的肝硬化患者选用适宜的高纤维膳食,有肝性脑病的则限制蛋白质的摄入等。

3.辨证治疗

(1)辨证论治

①湿热疫毒型

治法:泄热解毒。

方药:三黄汤联合大柴胡汤,若有肠道湿热合葛根芩连汤,或茵陈蒿汤。

三黄汤:大黄三两,黄连三两,黄芩三两(《千金翼》)。

大柴胡汤:柴胡半斤(15 g),黄芩三两(9 g),芍药三两(9 g),半夏(洗)半升(9 g),枳实(炙)四枚(9 g),大黄二两(6 g),大枣(擘)十二枚(5个),生姜(切)五两(15 g)(《金匮要略》)。

葛根苓连汤:葛根半斤(15 g),甘草(炙)二两(6 g),黄芩三两(9 g),黄连三两(9 g)(《伤寒论》)。

茵陈蒿汤:茵陈六两(18 g),栀子十四枚(9 g),大黄(去皮)二两(9 g)(《伤寒论》)。

加减:上焦热盛重用黄芩;中焦热盛选用虎杖、茵陈,重用黄连;下焦热盛选用大黄、知母、黄柏;针对肝病解毒选用垂盆草、马鞭草、白花蛇舌草;降酶根据具体情况选用茵陈、五味子、田基黄等;腹胀、痛时可酌情选用木香、丹参、红花等。

②肝胃郁热型

治法:泄热和胃。

方药:龙胆泻肝汤合清胃散,或用大柴胡汤,若胃热炽盛合玉女煎,痰热互结用小陷胸汤。

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酒炒)6 g,黄芩(炒)9 g,梅子(酒炒)9 g,泽泻12 g,木通9 g,车前子9 g,当归(酒洗)3 g,生地黄(酒炒)9 g,柴胡6 g,生甘草6 g(《医方集解》)。

清胃散:生地黄、当归身各三分(各6 g),牡丹皮半钱(9 g),黄连六分(12 g),夏月倍之,临时增减,升麻一钱(6 g)(《脾胃论》)。

大柴胡汤:柴胡半斤(15 g),黄芩三两(9 g),芍药三两(9 g),半夏(洗)半升(9 g),枳实(炙)四枚(9 g),大黄二两(6 g),大枣(擘)十二枚(5个),生姜(切)五两(15 g)(《金匮要略》)。

玉女煎:生石膏三至五钱(5~30 g),熟地黄三至五钱或一两(9~30 g),麦冬二钱(6 g),知母、牛膝各一钱半(各5 g)(《景岳全书》)。

小陷胸汤:黄连一两(6 g),半夏(洗)半升(12 g),瓜蒌实,大者一枚(30 g)(《伤寒论》)。

加减:肝热盛可选用夏枯草、赤芍;郁热伤阴可加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桑叶、白扁旦等。

③肺胃燥热型

治法:清热润燥。

方药:清火润燥汤。牡丹皮、焦栀子、郁金、川楝子、白芍、甘草、山药、花粉、知母、厚朴、枳壳、玉米须、蔗鸡。(厦门中医院康良石拟方)

加减:大便燥结者,重用厚朴、枳壳,令腑气畅通,无此症状者可酌减。

④肝郁脾虚型

治法:疏肝健脾。

方药:逍遥散化裁,若脾虚及胃,脾胃失和,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味。

逍遥散:柴胡、当归、茯苓、白芍、白术各一两(30 g),炙甘草半两(15 g),煎加生姜、薄荷少许,原方做散,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苓三两(《金匮要略》)。

加减:于逍遥散基础上,若肝区痛加片姜黄;乏力加当归、枸杞子、生黄芪;腹胀加木香、炒莱菔子;若腹泻加炒山药、莲子;若有肝掌、蜘蛛痣加牡丹皮、生地黄、赤芍;若有黄疸加茵陈、郁金、金银花、连翘。出现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味,佐以黄连,辛开苦降,健脾和胃以治之。

⑤脾虚湿困型

治法:健脾利湿。

方药:四君子汤合五苓散。

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去皮)各9 g,炙甘草6 g(《圣济总录》)。

五苓散:猪苓(去皮)十八铢(9 g),泽泻一两六铢(15 g),白术十八铢(9 g),茯苓十八铢(9 g),桂枝(去皮)半两(6 g)(《伤寒论》)。

加减:现代人参多用党参替代,用量一般在15~20 g,益气力量不足酌加生黄芪;肝气郁结加柴胡、香附、郁金;气滞痰郁加法半夏、厚朴、白芥子;气滞血瘀加丹参、赤芍、红花、香附;HBsAg(+)可加黄花倒水莲、白花丹、美人蕉。

⑥瘀血阻络型

治法:化瘀通络。

方药:四物汤合丹参、赤芍等加减;或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大黄虫丸;若气虚血瘀,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减。

四物汤:白芍、当归、熟地黄、川芎各等分(《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血府逐瘀汤:桃仁四钱(12 g),红花三钱(9 g),当归三钱(9 g),生地黄三钱(9 g),川芎一钱半(5 g),赤芍二钱(6 g),牛膝三钱(9 g),桔梗一钱半(5 g),柴胡一钱(3 g),枳壳二钱(6 g),甘草一钱(3 g)(《医林改错》)。

膈下逐瘀汤:五灵脂(炒)二钱(6 g),牡丹皮二钱(6 g),乌药二钱(6 g),延胡索一钱(3 g),香附一钱半(5 g),桃仁三钱(9 g),红花三钱(9 g),当归三钱(9 g),赤芍二钱(6 g),枳壳一钱半(5 g),甘草一钱(3 g)(《医林改错》)。

大黄虫丸:大黄(蒸)十两(300 g),黄芩二两(60 g),甘草三两(90 g),桃仁一升(60 g),杏仁一升(60 g),芍药四两(120 g),干地黄十两(300 g),干漆一两(30 g),虻虫一升(60 g),水蛭百枚(60 g),蟒蟾一升(60 g),虫半升(30 g),原方为丸,每服3~6 g,每日1~3次,亦可做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金匮要略》)。

补阳还五汤:生黄芪四两(120 g),当归尾二钱(6 g),赤芍一钱半(5 g),地龙一钱(3 g),川芎一钱(3 g),红花一钱(3 g),桃仁一钱(3 g)(《医林改错》)。

加减:大黄虫丸药味较多,常用成药或化裁使用,其余方剂常依据症状加减,若瘀而化热,可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蒲公英等;若阳气受伤,腹胀肢肿者,加人参、黄芪、汉防己;若伤阴更重,可加太子参、玄参等;若见积聚癥瘕,加穿山甲、龟甲、鳖甲、珍珠母、土鳖虫等;若疼痛者,可加延胡索、姜黄。加用活血药物之时,当辨瘀血轻重,用药力度递增,依此可选川芎、桃仁、红花、三棱、莪术、土鳖虫、水蛭、地龙等。

⑦肝肾阴虚型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一贯煎或左归饮加减。

一贯煎:北沙参、麦冬、当归各三钱(各9 g),生地黄六钱至一两五钱(18~30 g),枸杞子三钱至六钱(9~18 g),川楝子一钱半(4.5 g)(《续名医类案》)。

左归饮:熟地黄二三钱或加至一二两(9~30 g),山药二钱(6g),枸杞子二钱(6 g),炙甘草一钱(3 g),茯苓一钱半(4.5 g),山茱萸一至二钱(3~6 g)(《景岳全书》)。

加减:若阴精亏虚较重,可加女贞子、山药、石斛、黄精、何首乌等;若纳差痞闷可加麦芽、砂仁等以免滋腻碍胃;若牙龈出血、鼻加三七、白茅根、茜草;若有腹水加大腹皮、猪苓、茯苓、白术、车前草等。

⑧阳气虚弱型

治法:温阳益气。

方药:金匮肾气丸或温肝调糖方加减,或参附汤加味。

金匮肾气丸:生地黄八两(240 g),山药四两(120 g),山茱萸四两(120 g),泽泻三两(90 g),茯苓三两(90 g),牡丹皮三两(90 g),桂枝、附子(炮)各一两(各30 g),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 g,加至10 g,可做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金匮要略》)。

温肝调糖方:附子、黄芪、人参、白术、丹参、干姜、砂仁、生牡蛎、生龙骨、五味子、肉桂、炙甘草。

参附汤:人参半两(15 g),附子(炮)一两(30 g),附子久煎(《重订严氏济生方》)。

加减:参附汤加味,可酌加黄芪、白术、苍术、茯苓、山茱萸、丹参、砂仁、陈皮等。

(2)外治疗法

①穴位贴敷法

组方:西洋参10 g(或用太子参30 g代),生地黄30 g,枸杞子30 g,黄连18 g,天花粉30 g,玄参30 g,干姜8 g,白芥子8 g,荔枝核40 g,盐酸二甲双胍0.25 g×68片,共研细末,过100目筛,贮瓶备用。

选穴:神阙、肺腧、脾腧、肾腧、膈腧、关元。肺热甚者加曲池;胃热甚者加中胱。

方法:每穴取药末3 g,用生姜汁调成膏状,贴敷于所选穴位。每次贴3~4穴,24 h换药1次,15次为1个疗程,间隔5天再进行下一个疗程。

②含漱疗法

组方:野菊花10 g,苦参30 g,黄柏10 g,金银花15 g,荔枝核10 g。

方法:水煎取汁500 mL,昼日间断含漱。

③佩戴疗法

组方:国家专利产品脐腰治疗带,前后两个药芯,前方药芯对脐部(神阙),后方药芯对腰部(肾腧、命门)。脐部药芯主要由人参、黄连、苍术、天花粉、泽泻、荔枝核、干姜、白芥子、冰片等组成;腰部药芯主要由生地黄、枸杞子、山萸肉、牡丹皮、泽泻、茯苓、菟丝子、知母等组成。

方法:昼夜连续佩戴,3个月换1次药芯。

④艾灸疗法

选穴:脾腧、章门、肾腧、足三里、三阴交、关元为主穴,肺热甚者加鱼际;胃热加中胱;肾亏加太溪。

方法:艾条灸法,以患者局部温热能忍受为度,每次每穴灸10~15 min,每日2次,10天为1疗程。

⑤针刺疗法

选穴:脾腧、膈腧、三焦腧、足三里、三阴交为主穴,多饮烦渴者加肺腧、意舍、承浆;多食易饥者加胃腧、丰隆、阳陵泉;多尿、腰酸、潮热、盗汗者加肾腧、关元。

方法:中强度刺激,以得气为度,均针双侧,留针30 min,每10 min行针1次。每次选3~4穴,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3)成药应用

①参芪降糖颗粒

主要成分:人参(茎叶)皂苷、五味子、山药、地黄、麦冬、黄芪、覆盆子、茯苓、天花粉、泽泻、枸杞子。

用法:口服。每次1 g,每日3次,1个月为1个疗程,效果不显著或治疗前症状较重者,每次用量可达3 g,每日3次。

功用:益气养阴,滋脾补肾。

主治:糖尿病,肝源性糖尿病。患者可结合治疗肝病成药效果更佳。

②肝康宁片

主要成分:白花蛇舌草、垂盆草、虎杖、五味子、柴胡、人参、白术、丹参、郁金、三七、青木香、甘草。

用法:口服。每次3~5片,每日3次;或遵医嘱。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疏肝,健脾祛湿。

主治:用于急慢性肝炎,湿热疫毒蕴结、肝郁脾虚证所见胁痛腹胀、口苦纳呆、恶心、厌油、黄疸日久不退或反复出现,小便发黄、大便偏干或黏滞不爽、神疲乏力等症。

③扶正化瘀胶囊

主要成分:丹参、发酵虫草菌粉、桃仁、松花粉、绞股蓝、五味子。

用法:口服。每次5粒,每日3次,24周为1个疗程。

功用:活血祛瘀,益精养肝。

主治:用于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属瘀血阻络、肝肾不足证者。症见胁下痞块,胁肋疼痛,面色晦暗,或见赤缕红斑,腰膝酸软,疲倦乏力,头晕目涩,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苔薄或微黄,脉弦细。治病求本,对病机相同的肝源性糖尿病患者亦有效。

(4)单方验方

①木香丸(李振三秘验方)

木香、青皮、姜黄、草豆蔻各一两,白术、阿魏、革澄茄、牡丹皮、桃仁、茯苓、泽泻、椒目各二两,水红花子四两,砂仁一两,共研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二钱,日服二至三次。治疗肝硬化。

②消渴验方(祝港予验方)

生黄芪60 g,生山药、玄参各20 g,苍术15 g,生地黄、熟地黄各20 g,葛根15 g,丹参30 g,天花粉20 g,牡丹皮12 g,生石膏30 g,知母、黄芩各12 g。水煎服。

4.名医诊疗特色

仝小林教授认为肝源性糖尿病的病理基础是木郁土壅,气滞血瘀。在治疗上,注重以下几方面:

(1)活血化瘀通络改善微循环

临床上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色、舌底及有无肝掌、蜘蛛痣来判定瘀血的轻重,而分别采用活血、化瘀、通络之法。瘀血较轻,可选用川芎、桃仁、红花等活血之品以治之;瘀血较重,可以三棱、莪术等化瘀之品以治之;病深入络,当以土鳖虫、水蛭、地龙等通络之品治之;慢性肝病的各阶段之间又往往相互渗透,没有严格界限,此时则需注意活血、化瘀、通络之品并用。

(2)辛开苦降健脾和胃

活血化瘀的同时注意固护脾胃,临床上多选用半夏、生姜等类泻心汤剂,体现辛开苦降。

(3)苦酸制甜降糖敛阴

苦、酸最能制甜,因此在降糖选方选药上要“苦酸制甜”,以三黄汤为基础,还可酌加龙胆草、苦参、山栀子等,酸味药可选择乌梅、石榴皮、白芍、酸枣仁、山茱萸等。酸味药是根据伴随症状的不同来选择的,伴皮肤瘙痒选乌梅;伴大便澹泄选石榴皮、诃子;伴失眠选酸枣仁;伴下肢疼痛选白芍;伴腰膝酸软选山茱萸;伴肝酶升高、失眠汗出选五味子等。

(4)软坚散结消除癥痕

对肝硬化患者,尤其是伴有门静脉高压、脾大的患者,可选用龟甲、醋鳖甲、炮甲珠等滋阴柔肝、软坚散结之品以对症治疗。

(二)胰腺疾病与糖尿病

1.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要素

(1)明确诊断,治病求本

多种胰腺疾病均有可能导致糖尿病的发生,胰源性糖尿病具有其特点,病程大多较短,尤其是急性胰腺炎所致血糖升高常为暂时性,积极治疗原发病,有利于糖尿病的治疗和恢复。因此,应明确诊断,及时针对病因治疗。

(2)辨证论治,中西医结合

一般情况下,对于胰源性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原发病变化多端的临床表现,辨证论治的优势在此得以体现;但有些时候,现代医学则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出现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或慢性疾病致使胰岛功能完全丧失时必须使用外源性胰岛素,不可延误治疗。

(3)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临床观察提示,证型与疾病有一定的相关性。例如肝胆湿热、肝胃郁热、瘀热互结证型多见于急性胰腺炎和胰腺癌邪实阶段;腑实热结证大多见于急性胰腺炎甚至重症胰腺炎;肝郁气滞、气滞血瘀可见于急/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脾胃虚弱、气阴两虚、气血虚弱常见于慢性胰腺炎、胰腺癌晚期或胰腺手术后。应注意的是,此种规律不绝对。

2.辨病治疗

(1)一般治疗

急性期休息,禁食水;慢性期、疾病恢复期当先戒酒,大量摄入酒精后有时会引起低血糖甚至酸中毒,不纠正饮酒习惯,糖尿病很难控制;合理饮食,可防止病情加重、减少低血糖及并发症的发生,减少脂肪摄入,但要保证能量摄入,可适量补充脂溶性维生素;根据身体状况,适量运动。

(2)原发疾病的治疗

①急性胰腺炎患者应加强监护,补液支持,必要时予肠外营养,重症及胆源性胰腺炎应予抗生素,必要时抑制胰腺外分泌和胰酶活性,常选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质子泵抑制剂,胰腺坏死感染、脓肿、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等危重情况当手术治疗。

②慢性胰腺炎主要是针对病因、缓解症状及手术治疗,积极治疗胆系疾病、代谢障碍疾病,腹痛者可予止痛、抑制胰酶分泌、抑制胃酸分泌制剂,脂肪泻者胰酶替代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

③早期手术切除是治疗胰腺癌最有效的措施,无根治手术条件患者应做相应的姑息手术,放化疗可改善症状,延长生存期,晚期及术后患者注意支持治疗,止痛。

(3)高血糖的治疗

①急性胰腺炎严重者可出现暂时性高血糖,甚至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昏迷,应注意补液,使用胰岛素,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等对症治疗。

②慢性胰腺炎随疾病进展,胰岛明显损害,所有内分泌细胞都减少或缺失,此种糖尿病口服降糖药无效,需用胰岛素治疗。大多病例对胰岛素很敏感,且易出现低血糖,计算用量时应少于原发性糖尿病患者,且由少到多,逐步调整。

③胰腺癌早期手术后血糖状况可能改善,对难行根治术的中、晚期癌,应根据全身状况选择糖尿病的治疗方法。

④胰腺手术后糖尿病也主要是采取补充胰岛素治疗,可选用胰岛素泵,但无论何种方式均应防范低血糖发生,胰腺、胰岛移植可做参考。

(4)注意事项

①由于维生素吸收不良,胰源性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当合并自主神经受损时,会出现消化运动障碍以及与迷走神经有关的消化液和内分泌激素分泌异常。此外,儿茶酚胺的分泌障碍,可导致在低血糖发生时不出现心悸、出冷汗等症状,而发生所谓无警告的意识丧失,应注意防范。

②胰腺癌患者由于疼痛等致使摄食量减少,以及肝转移、肝实质的减少、糖原贮备减低容易引起低血糖,使用胰岛素治疗时应该注意。

3.辨证治疗

(1)辨证论治

①肝胆湿热型

治法:清肝利胆,除湿泄热。

方药:龙胆泻肝汤、茵陈蒿汤化裁,癌肿者可合用化肝煎化裁,湿重者可选茵陈五苓散化裁。

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酒炒)6 g,黄芩(炒)9 g,栀子(酒炒)9 g,泽泻12 g,木通9 g,车前子9 g,当归(酒洗)3 g,生地黄(酒炒)9 g,柴胡6 g,生甘草6 g(《医方集解》)。

茵陈蒿汤:茵陈六两(18 g),栀子十四枚(9 g),大黄(去皮)二两(9 g)(《伤寒论》)。

化肝煎:青皮、陈皮、芍药各6 g,牡丹皮、栀子(炒)、泽泻各4.5 g,土贝母6~9 g(《景岳全书》)。

茵陈五苓散:茵陈十分(10 g),五苓散五分(5 g)(《金匮要略》)。

加减:黄疸重者加用或重用茵陈;热重者加蒲公英、败酱草、紫花地丁、金银花、连翘等。

②肝胃郁热型

治法:清肝和胃,内泻热结。

方药:大柴胡汤化裁,若兼见脾胃虚象,可选半夏泻心汤攻补兼施。

大柴胡汤:柴胡半斤(15 g),黄芩三两(9 g),芍药三两(9 g),半夏(洗)半升(9 g),枳实(炙)四枚(9 g),大黄二两(6 g),大枣(擘)十二枚(5个),生姜(切)五两(15 g)(《金匮要略》)。

半夏泻心汤:半夏半升(12g),黄芩、干姜、人参各三两(各9 g),黄连一两(3 g),大枣十二枚(4枚),炙甘草三两(9 g)(《伤寒论》)。

③腑实热结型

治法:通腑理气,攻下热结。

方药:大承气汤、小承气汤等化裁。

大承气汤:大黄(酒洗)四两(12 g),厚朴(去皮,炙)八两(24 g),枳实五枚(12 g),芒硝三合(6 g)(《伤寒论》)。

小承气汤:大黄(酒洗)四两(12g),厚朴(去皮,炙)二两(6 g),枳实(较大者,炙)三枚(9 g)(《伤寒论》)。

注意现代用法,水煎服,大黄后下,芒硝冲服。

④肝郁气滞型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化裁,若兼脾虚者,可选逍遥散化裁。

柴胡疏肝散:陈皮、柴胡各二钱(6 g),川芎、香附、枳壳、芍药各一钱半(5 g),炙甘草五分(3 g)(《医学统旨》)。

逍遥散:柴胡、当归、茯苓、白芍、白术各一两(30 g),炙甘草半两(15 g),煎加生姜、薄荷少许,原方做散,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⑤瘀血内停型

治法: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方药: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抵当汤、复元活血汤、丹参饮、失笑散、金铃子散均可视情况化裁选用。

血府逐瘀汤:桃仁四钱(12 g),红花三钱(9 g),当归三钱(9 g),生地黄三钱(9 g),川芎一钱半(5 g),赤芍二钱(6 g),牛膝三钱(9 g),桔梗一钱半(5 g),柴胡一钱(3 g),枳壳二钱(6 g),甘草一钱(3 g)(《医林改错》)。

膈下逐瘀汤:五灵脂(炒)二钱(6 g),牡丹皮二钱(6 g),乌药二钱(6 g),延胡索一钱(3 g),香附一钱半(5 g),桃仁三钱(9 g),红花三钱(9 g),当归三钱(9 g),赤芍二钱(6 g),枳壳一钱半(5 g),甘草一钱(3 g)(《医林改错》)。

抵当汤:水蛭、虻虫各三十只(各6 g),桃仁(去皮尖)二十个(5 g),大黄(酒洗)三两(9 g)(《伤寒论》)。

复元活血汤:柴胡半两(15 g),天花粉、当归各三钱(各9 g),红花、甘草、炮山甲各二钱(各6 g),大黄(酒洗)一两(30 g),桃仁五十个(9 g)(《医学发明》)。

丹参饮:丹参一两(30 g),檀香、砂仁各一钱(各5 g)(《时方歌括》)。

失笑散:五灵脂、蒲黄各二钱(各6 g),配醋一合(《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金铃子散:金铃子、延胡索各一两(各6 g)(《太平圣惠方》)。

加减:祛瘀多与行气理气药合用,气行则血行,气滞明显者,加用活血兼行气药如川芎、郁金、延胡索等,或加用行气理气药物,如柴胡、香附、川楝子等。

⑥瘀热互结型

治法:清热解毒,祛瘀通腑。

方药:大黄牡丹汤、桃核承气汤、犀角地黄汤化裁。

大黄牡丹汤:大黄四两(18 g),牡丹皮一两(9 g),桃仁五十个(12 g),冬瓜子半升(30 g),芒硝三合(9 g)(《金匮要略》)。

桃核承气汤:桃仁五十个(12 g),大黄四两(12 g),桂枝二两(6 g),炙甘草二两(6 g),芒硝二两(6 g)(《伤寒论》)。

犀角地黄汤:犀角一两(水牛角代,30 g),生地黄八两(30 g),芍药三两(12 g),牡丹皮二两(9 g)(《备急千金要方》)。

加减:热毒盛者,加清热解毒药,如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土茯苓、栀子、虎杖、红藤等;瘀象明显者,参考瘀血内停型方取方或合用。

⑦脾胃虚弱型

治法:健脾除湿,益气养胃。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平胃散化裁,兼食积者可选保和丸化裁。

香砂六君子汤:人参一钱(3 g),白术二钱(6 g),茯苓二钱(6 g),甘草七分(2 g),陈皮八分(2.5 g),半夏一钱(3 g),砂仁八分(2.5 g),木香七分(2 g)(《古今名医方论》)。

参苓白术散:莲子肉12 g,薏苡仁9 g,砂仁6 g,桔梗6 g,炒白扁豆12 g,甘草9 g,白术15 g,山药15 g,茯苓12 g,人参5 g,做散剂枣汤调服,水煎服加大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平胃散:苍术15 g,姜厚朴、陈皮各9 g,甘草4 g(《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保和丸:山楂六两(18 g),神曲二两(6 g),半夏、茯苓各三两(各9 g),陈皮、连翘、莱菔子各一两(各6 g)(《丹溪心法》)。

加减:人参可依据虚损程度酌用党参,易动火者可选用太子参;脾胃虚弱兼食积者可加用鸡内金等健胃消食药。

⑧气血亏虚型

治法:益气补血。

方药:十全大补汤化裁。人参6 g,白术、白芍、茯苓各9 g,黄芪12 g,川芎6 g,熟地黄12 g,当归9 g,肉桂、甘草各3 g,煎加生姜、大枣(《传信适用方》)。

⑨气阴亏虚型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一贯煎、益胃汤、增液汤、沙参麦冬汤等化裁。

一贯煎:北沙参、麦冬、当归各三钱(各9 g),生地黄六钱至一两五钱(18~30 g),枸杞子三钱至六钱(9~18 g),川楝子一钱半(4.5 g)(《续名医类案》)。

益胃汤:沙参三钱(9 g),麦冬五钱(15 g),冰糖一钱(3 g),生地黄五钱(15 g),玉竹一钱五分(4.5 g)(《温病条辨》)。

增液汤:玄参一两(30 g),麦冬八钱(24 g),生地黄八钱(24 g)(《温病条辨》)。

沙参麦冬汤:沙参三钱(9 g),玉竹二钱(6 g),生甘草一钱(3 g),桑叶一钱五分(4.5 g),麦冬三钱(9 g),生扁豆一钱五分(4.5 g),天花粉一钱五分(4.5 g)(《温病条辨》)。

⑩寒湿困脾型

治法:温中化湿。

方药:茵陈术附汤化裁。茵陈3 g,白术6 g,附子1.5 g,干姜1.5 g,炙甘草3 g,肉桂1 g(《医学心悟》)。

⑪寒实结滞型

治法:温里通下。

方药:大黄附子汤。大黄三两(9 g),附子(炮)三枚(9 g),细辛二两(3 g)(《金匮要略》)。

(2)外治疗法

①针刺治疗

主要选取足三里、下巨虚、内关、胆腧、脾腧、胃腧、中胱。临床尚可酌情选取公孙、神阙、天枢、合谷、章门、气海、内庭、阳陵泉、期门、血海、膈腧、太冲、膻中等穴,以增强疗效。方法:强刺激,也可电刺激。

②外敷:芒硝500 g,装于棉布袋中(约30 cm×30 cm),平敷于中上腹部,每8 h更换1次,7天为1个疗程。

③灌肠:生大黄粉15 g,加入100 mL沸水中搅匀,待水温冷却至35℃左右行保留灌肠。每日2次,每次保留1 h,7天为一疗程。

(3)成药应用

①六味安消胶囊

组成:土木香、大黄、山柰、寒水石、诃子、碱花。

用法:口服。每次3粒,每日3次。

功用:和胃健脾,导滞消积,行血止痛。

主治:胃痛胀满,消化不良,便秘属于脾失健运,水谷不化,食积停滞。

②血必净注射液

组成:红花、赤芍、川芎、丹参、当归等中药材提取物。

用法:静脉滴注。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50 mL加生理盐水100 mL,于30~40 min内滴毕,每日2次,病情重者,每日3次。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100 mL加生理盐水1OO mL,于30~40 min内滴毕,每日2次,病情重者,每日3~4次。

功用: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溃散毒邪。

主治:腹腔内感染;因感染、创伤、烧伤等引起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瘀毒互结、邪毒内陷证)的器官功能受损期及衰竭早期。

(4)单方验方

①猪胰散(民间单方)

猪胰微火焙干研末,用胶囊分装,每日分次服用。内含多种胰酶,可起替代疗法的作用,对消化不良和脂肪泻患者有效。

②蒲公英茶(民间验方)

蒲公英(干品)30 g,柴胡10 g,枳壳15 g,煎水,每日1剂,分3次服,连服半月以上。

③山楂荷叶茶(民间验方)

山楂30 g,荷叶12 g,上两药加清水2碗,煎至1碗,去渣分服。能升清消导,助消化。

(5)名医诊疗特色

对于胰源性糖尿病,仝小林教授认为重在调理脾胃。胰本属脾,脾失升清,胃失和降,终成消渴。正如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所言:“盖膵为脾之副脏,膵尾衔接于脾门,其余体之动脉又自脾脉分支而来,故与脾有密切之关系,迨至膵病累及于脾,至脾气不能散精达肺则津液少,不能通调水道则小便无节,是以渴而多饮多溲也。”胰源性糖尿病最常见的是由急、慢性胰腺炎引发而来,多见肝胃郁热,气滞血瘀,可以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肝胃郁热,日久耗气,若兼倦怠乏力,纳差食少,腹胀便澹等脾虚表现,可以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攻补兼施;由于气滞、热郁的存在,必然导致血行瘀阻,因此活血化瘀法同样要贯穿于胰源性糖尿病治疗的始末,抵当汤、复元活血汤、桃红四物汤在活血化瘀、改善胰腺微循环障碍方面,均有很好的疗效。